摘要 | 第4页 |
要旨 | 第5-9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先行研究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先行研究 | 第11-15页 |
1.2.1 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 第11-12页 |
1.2.2 不可译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12-15页 |
第二章 《乌托邦》中的不可译现象的分类及翻译方法 | 第15-37页 |
2.1 语言的不可译现象 | 第15-22页 |
2.1.1 语音特征的不可译现象 | 第15-19页 |
2.1.2 字(词)形特征的不可译现象 | 第19-22页 |
2.2 文化的不可译现象 | 第22-37页 |
2.2.1 特有文化词汇的不可译现象 | 第22-26页 |
2.2.2 中日同字不同义的不可译现象 | 第26-30页 |
2.2.3 特殊语境下外来语词汇的不可译现象 | 第30-32页 |
2.2.4 原语词语转义的不可译现象 | 第32-35页 |
2.2.5 亲属称谓方面的不可译现象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结语 | 第37-45页 |
3.1 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 第37-38页 |
3.2 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 第38-39页 |
3.3 采用替代的翻译方法 | 第39-40页 |
3.4 采用注解的翻译方法 | 第40-41页 |
3.5 采用借用的翻译方法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一:《乌托邦》原文(节选) | 第49-67页 |
附录二:《乌托邦》译文(节选) | 第67-82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谢辞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