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包装学论文--包装材料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8种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紫外吸收剂简介第13-17页
        1.2.1 紫外吸收剂的结构及分类第13-14页
        1.2.2 紫外吸收剂的生产和市场使用情况第14页
        1.2.3 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作用机理第14-15页
        1.2.4 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危害第15页
        1.2.5 相关标准和法规第15-16页
        1.2.6 课题的提出第16-17页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17-20页
        1.3.1 各领域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分析及检出情况第17-19页
        1.3.2 检测对象的选择第19页
        1.3.3 试验材料的选择第19-20页
    1.4 紫外吸收剂分析方法的选择第20-25页
        1.4.1 样品前处理方法第20-23页
            1.4.1.1 固相萃取(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第20-21页
            1.4.1.2 超声辅助萃取(Ultrasonic assisted extraction UAE)第21页
            1.4.1.3 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第21页
            1.4.1.4 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solvent extraction ASE)第21-22页
            1.4.1.5 分散液液微萃取(Dispersive liquid- liquid microextractionDLLME)第22页
            1.4.1.6 溶剂浮选法(Solvent Sublation SS)第22-23页
        1.4.2 检测方法第23-25页
            1.4.2.1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23页
            1.4.2.2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3-24页
            1.4.2.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24-25页
        1.4.3 检测方法的确定第25页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25-27页
        1.5.1 研究意义第25页
        1.5.2 创新点第25-26页
        1.5.3 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7-35页
    2.1 方法流程第27页
    2.2 试剂与材料第27-29页
    2.3 实验仪器设备第29页
    2.4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9页
    2.5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研究第29-32页
        2.5.1 实验样品的制备第29-30页
        2.5.2 单因子实验第30-31页
            2.5.2.1 提取溶剂的选择实验第30-31页
            2.5.2.2 提取溶剂的优化实验第31页
        2.5.3 正交试验第31-32页
        2.5.4 样品净化第32页
    2.6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第32-33页
    2.7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3页
    2.8 仪器检出限(ILOD)第33页
    2.9 标准添加回收实验和精密度试验第33-34页
    2.10 实际样品分析第34-35页
第三章 方法的确立与结果讨论第35-47页
    3.1 标准溶液配制方法第35页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确立第35-40页
        3.2.1 样品的超声辅助萃取研究第35-39页
            3.2.1.1 萃取剂的选择和优化实验结果第35-37页
            3.2.1.2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7-39页
        3.2.2 样品净化方法研究第39页
        3.2.3 样品前处理方法小结第39-40页
    3.3 HPLC条件的确立第40-47页
        3.3.1 DAD检测波长的选择第40-41页
        3.3.2 目标物出峰顺序的确定第41-42页
        3.3.3 色谱柱温的选择第42-43页
        3.3.4 流动相的选择第43-44页
        3.3.5 梯度洗脱程序的优化第44-45页
        3.3.6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第45-47页
第四章 方法评价与实际样品分析第47-56页
    4.1 方法评价第47-51页
        4.1.1 方法的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第47-48页
        4.1.2 方法的仪器检出限第48-49页
        4.1.3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第49-51页
    4.2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51-56页
第五章 结论第56-58页
    5.1 总结第56-57页
    5.2 研究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氟芳基侧链修饰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防污性能
下一篇: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石家庄昌润公司采购管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