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的体外构建 | 第8-12页 |
1.2.1 固碳途径的概述 | 第8-9页 |
1.2.2 六条固碳途径的概述 | 第9-11页 |
1.2.3 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的概述 | 第11-12页 |
1.3 5-ALA合成途径的体外构建 | 第12-15页 |
1.3.1 5-ALA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2 5-ALA的体外生物合成法 | 第14-15页 |
1.4 体外多酶催化的研究现状及优势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2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17-18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9-21页 |
2.1.4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2.2.1 质粒构建 | 第22-26页 |
2.2.2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26-27页 |
2.2.3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4 比酶活和K_m的测定 | 第28-30页 |
2.2.5 代谢物的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1-53页 |
3.1 体外验证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的结果和分析 | 第31-43页 |
3.1.1 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31-33页 |
3.1.2 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3-35页 |
3.1.3 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蛋白酶活性和k_m的测定 | 第35-36页 |
3.1.4 酶浓度的优化 | 第36-37页 |
3.1.5 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和甘氨酸的过程 | 第37-40页 |
3.1.6 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体外验证的方法 | 第40-43页 |
3.2 体外多酶催化合成5-ALA的结果和分析 | 第43-53页 |
3.2.1 Suc_(AM)的筛选 | 第43页 |
3.2.2 Suc_(AM)的表达与纯化 | 第43页 |
3.2.3 不同底物浓度对Suc_(AM)比酶活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4 Suc_(AM)的稳定性研究 | 第45-46页 |
3.2.5 利用Suc_(AM)进行体外多酶催化产5-ALA | 第46-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5 展望 | 第54-5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7 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64页 |
8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