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第14页 |
1.1.2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 第14-15页 |
1.1.3 程序性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外关于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关于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4 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26-29页 |
2.1.1 翻转课堂 | 第26-28页 |
2.1.2 程序性知识 | 第28-29页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9-30页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第30页 |
2.2.3 知识分类理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程序性知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 第32-40页 |
3.1 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 第32-34页 |
3.1.1 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32-33页 |
3.1.2 张金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33-34页 |
3.2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分析 | 第34-35页 |
3.3 程序性知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 第35-40页 |
3.3.1 课前 | 第36-37页 |
3.3.2 课中 | 第37-38页 |
3.3.3 课后 | 第38-40页 |
第4章 程序性知识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第40-62页 |
4.1 学习者分析 | 第40-44页 |
4.1.1 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4.1.2 学习者的初始程序性知识水平分析 | 第41页 |
4.1.3 学习者态度分析 | 第41-42页 |
4.1.4 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4.1.5 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在条件分析 | 第43-44页 |
4.2 学习内容分析 | 第44-48页 |
4.2.1 学习内容的整体分析 | 第45-46页 |
4.2.2 知识点提取与组合 | 第46-47页 |
4.2.3 知识点分类与设计 | 第47-48页 |
4.3 学习目标分析 | 第48-49页 |
4.4 学习资源设计与制作 | 第49-53页 |
4.4.1 微视频资源设计与制作 | 第49-51页 |
4.4.2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制作 | 第51-53页 |
4.5 学习环境的设计 | 第53-54页 |
4.5.1 课前学习环境的设计 | 第53-54页 |
4.5.2 课中学习环境的设计 | 第54页 |
4.6 教学策略的设计 | 第54-56页 |
4.6.1 课前教学策略设计 | 第54-55页 |
4.6.2 课中教学策略设计 | 第55-56页 |
4.7 教学过程及活动的设计 | 第56-59页 |
4.7.1 课前教学过程及活动的设计 | 第56-57页 |
4.7.2 课中教学过程及活动的设计 | 第57-59页 |
4.7.3 课后教学过程及活动的设计 | 第59页 |
4.8 教学评价的设计 | 第59-62页 |
第5章 实验实施与效果分析 | 第62-86页 |
5.1 实验实施 | 第62-70页 |
5.1.1 实验对象 | 第62页 |
5.1.2 实验内容 | 第62-63页 |
5.1.3 实验假设 | 第63页 |
5.1.4 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控制 | 第63页 |
5.1.5 实验准备 | 第63-66页 |
5.1.6 实施过程 | 第66-70页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0-81页 |
5.2.1 作品成绩的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5.2.2 程序性知识成绩的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5.2.3 情感态度的对比分析 | 第77-80页 |
5.2.4 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80-81页 |
5.3 实验结论 | 第81-83页 |
5.4 进一步的改进 | 第83-84页 |
5.5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 第84-86页 |
5.5.1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第84页 |
5.5.2 课前微视频的质量需要得到保证 | 第84-85页 |
5.5.3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 第85-86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6-87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87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7-90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87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