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1页 |
| ·茶 | 第10-12页 |
| ·茶的概况 | 第10页 |
| ·茶的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 ·茶的生理活性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的饮茶习俗 | 第12-13页 |
| ·中国茶文化 | 第12页 |
| ·世界各国饮茶习俗 | 第12-13页 |
|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 ·茶多酚的生理活性 | 第14-15页 |
| ·茶多酚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咖啡碱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咖啡碱的理化性质 | 第17页 |
| ·咖啡碱的生理活性和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 ·化学评价法 | 第18-19页 |
| ·生物评价法 | 第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 ·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茶多酚溶出量的测定 | 第22-26页 |
| ·茶多酚溶出量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 ·四种茶样茶多酚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23-25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茶多酚提取工艺 | 第25-26页 |
| ·咖啡碱溶出量的测定 | 第26-30页 |
| ·咖啡碱溶出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 ·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咖啡碱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27-28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咖啡碱提取工艺 | 第28-30页 |
| ·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30-31页 |
|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 第30页 |
| ·清除羟自由基的测定 | 第30-31页 |
| ·HPLC/MS法对茶汤中多酚和生物碱主要成分的推测 | 第3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儿茶素类和咖啡碱溶出量的测定 | 第31-3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1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 ·方法学实验 | 第32页 |
| ·样品测定 | 第32-33页 |
| ·红茶加糖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88页 |
| ·四种茶的干物质含量 | 第34页 |
| ·没食子酸、咖啡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 ·咖啡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 ·咖啡碱溶出量的预实验 | 第35页 |
| ·绿茶茶多酚、咖啡碱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35-45页 |
| ·绿茶茶多酚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35-37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绿茶茶多酚提取工艺 | 第37-40页 |
| ·绿茶咖啡碱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40-42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绿茶咖啡碱提取工艺 | 第42-45页 |
| ·红茶茶多酚、咖啡碱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45-55页 |
| ·红茶茶多酚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45-48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红茶茶多酚提取工艺 | 第48-50页 |
| ·红茶咖啡碱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50-52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红茶咖啡碱提取工艺 | 第52-55页 |
| ·乌龙茶茶多酚、咖啡碱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55-65页 |
| ·乌龙茶茶多酚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55-57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乌龙茶茶多酚提取工艺 | 第57-60页 |
| ·乌龙茶咖啡碱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60-62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乌龙茶咖啡碱提取工艺 | 第62-65页 |
| ·玫瑰花蕾茶多酚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65-70页 |
| ·玫瑰花蕾茶多酚溶出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65-68页 |
| ·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玫瑰花蕾茶多酚提取工艺 | 第68-70页 |
| ·生活习惯因素对四种茶茶多酚、咖啡碱溶出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 ·生活习惯因素对茶多酚溶出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 ·生活习惯因素对咖啡碱溶出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 ·茶多酚、咖啡碱最适条件冲泡的提取率 | 第72页 |
| ·体外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溶出量的关系 | 第72-75页 |
| ·绿茶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72-73页 |
| ·红茶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73-74页 |
| ·乌龙茶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74页 |
| ·玫瑰花蕾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74-75页 |
| ·茶汤中多酚和生物碱主要成分的推测(HPLC/MS法) | 第75-76页 |
| ·不同冲泡条件对茶叶有效成分溶出量的影响 | 第76-8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6-77页 |
| ·方法学实验 | 第77-79页 |
| ·四种茶样最适条件冲泡的茶汤HPLC分析图及各组分溶出量 | 第79-82页 |
| ·不同冲泡条件对茶汤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82-85页 |
| ·冲泡建议 | 第85-88页 |
| ·儿童、女性、老人和病人等特殊人群 | 第86页 |
| ·接触放射线、有毒物质及体力劳动人群 | 第86页 |
| ·患有失眠症、神经衰弱的人群 | 第86页 |
| ·喜好饮茶加糖的人群 | 第86-88页 |
| 4 结论 | 第88-90页 |
| ·绿茶茶多酚和咖啡碱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88页 |
| ·茶茶多酚和咖啡碱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88页 |
| ·乌龙茶茶多酚和咖啡碱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88页 |
| ·玫瑰花蕾茶多酚溶出的最适条件 | 第88页 |
| ·生活习惯因素对四种茶茶多酚、咖啡碱溶出量的影响 | 第88页 |
| ·体外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溶出量的关系 | 第88页 |
| ·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分析 | 第88-89页 |
| ·冲泡建议 | 第89-90页 |
| 5 展望 | 第90-91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98-99页 |
| 8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