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论题及研究对象所属领域、范围及性质 | 第8页 |
| 二、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 第8-9页 |
| 三、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水平及发展趋势综述 | 第9-11页 |
| 一、几大戏曲剧种在天津的传播与发展概述 | 第11-27页 |
| ·昆曲 | 第11-12页 |
| ·京剧 | 第12-14页 |
| ·初入津门 | 第12-13页 |
| ·渐入佳境 | 第13-14页 |
| ·河北梆子 | 第14-20页 |
| ·初期概况 | 第14-15页 |
| ·兴办科班 | 第15页 |
| ·直隶新派 | 第15-19页 |
| ·扬名四海 | 第19-20页 |
| ·评剧 | 第20-25页 |
| ·在津流传 | 第20-22页 |
| ·女伶兴起 | 第22-23页 |
| ·在津兴盛 | 第23-24页 |
| ·逐渐衰落 | 第24-25页 |
| 结论 | 第25-27页 |
| 二、津门剧社、票房与票友 | 第27-42页 |
| ·昆曲剧社 | 第27-30页 |
| ·民国初年的职业昆曲戏班—“荣庆社” | 第27-28页 |
| ·群众业余昆曲组织 | 第28-30页 |
| ·天津的京剧票房和票友 | 第30-42页 |
| ·津门京剧票房 | 第31-36页 |
| ·津门票友 | 第36-42页 |
| 三、天津独特的区域位置—南市与租界对几大剧种发展的影响 | 第42-61页 |
| ·南市概况与“三不管”的形成 | 第42-43页 |
| ·蓬勃发展的南市各大戏院 | 第43-47页 |
| ·升平戏院 | 第43-44页 |
| ·大舞台 | 第44-45页 |
| ·第一舞台 | 第45页 |
| ·庆云戏院 | 第45页 |
| ·燕乐戏院 | 第45页 |
| ·上平安戏院 | 第45-46页 |
| ·聚华戏院 | 第46页 |
| ·中华茶园 | 第46-47页 |
| ·新天仙戏院 | 第47页 |
| ·天津租界对几大剧种发展的影响 | 第47-59页 |
| ·天津租界的划定与扩张 | 第47-49页 |
| ·20 世纪 30 年代后天津戏曲演出的中心—法租界 | 第49-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