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同课异构”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 第16-18页 |
(一) 竞赛式 | 第16页 |
(二) 展示式 | 第16页 |
(三) 网络式 | 第16-18页 |
二、历史教学中“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 | 第18-21页 |
(一) 研读历史课标 | 第18页 |
(二) 了解学生,设计教学 | 第18-19页 |
(三) 课堂教学,同行点评 | 第19页 |
(四) 课后反思,二次教学 | 第19-21页 |
三、案例分析——人教版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 第21-29页 |
(一) 关于“同课” | 第21-22页 |
1. 课标要求“同” | 第21页 |
2. 教学内容“同” | 第21页 |
3. 学生学情“同” | 第21-22页 |
(二) 关于“异构” | 第22-27页 |
1. 教学方式“异” | 第22页 |
2. 导入新课“异” | 第22页 |
3. 教学设计“异” | 第22-24页 |
4. 问题设置“异” | 第24-25页 |
5. 板书设计“异” | 第25-27页 |
(三) 对两节“同课异构”的整体比较 | 第27-29页 |
1. 对教材的处理 | 第27页 |
2. 对日军侵华暴行的教学 | 第27页 |
3. 对抗战胜利原因和意义的教学 | 第27-28页 |
4. 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 | 第28页 |
5. 课堂效果 | 第28-29页 |
四、关于“同课异构”的几点思考 | 第29-34页 |
(一) 出现的误区及隐患 | 第29-31页 |
1. 重“异”轻“同” | 第29-30页 |
2. “同课异构”蜕变成“同课同构” | 第30页 |
3. “同课异构”培养出懒惰教师 | 第30-31页 |
4. “同课异构”流于形式 | 第31页 |
(二) 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第31-32页 |
1. 处理好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2. 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 | 第32页 |
3. 开展“同课异构”,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 | 第32页 |
(三) 几点启示 | 第32-34页 |
1. 同一教师也不妨“同课异构” | 第32页 |
2. 从“同课异构”走向二次教学 | 第32页 |
3.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32-34页 |
五、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