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35页 |
| 1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与概念 | 第8-15页 |
| 2 自我同一性与个体因素 | 第15-23页 |
| 3 自我同一性与家庭因素 | 第23-33页 |
| 4 自我同一性形成中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的协同作用 | 第33-35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35-41页 |
|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第37-39页 |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9-40页 |
| 4 研究设计流程 | 第40-41页 |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41-106页 |
| 研究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基本特点与个体因素——人格、因果取向、自我不一致与同一性状态的关系 | 第41-6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4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41-4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 5 讨论 | 第59-63页 |
| 6 小结 | 第63-64页 |
| 研究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家庭因素——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状态的关系 | 第64-76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64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6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64-6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 5 讨论 | 第72-75页 |
| 6 小结 | 第75-76页 |
| 研究三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中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的协同作用 | 第76-106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76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7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7-100页 |
| 5 讨论 | 第100-105页 |
| 6 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106-112页 |
| 1 家庭环境因素与个体特征因素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协同作用机制 | 第106-107页 |
| 2 个体特征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 3 家庭环境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0页 |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 1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 第112页 |
| 2 大学生的家庭因素与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 第112页 |
| 3 在对大学生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家庭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 附录 | 第119-124页 |
| 后记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