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论文--教师评定与任用论文

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导言第14-22页
 一、选题缘由第14-17页
 二、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17-18页
 三、基本概念界定第18-20页
 四、论文思路与基本结构第20-22页
第一章 中美教师评价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第22-46页
 一、美国教师评价的发展历史第22-31页
  (一) 美国教师评价的发展阶段第22-26页
  (二) 美国教师评价的内容第26-30页
  (三) 美国教师评价发展的特点第30-31页
 二、中国教师评价的发展历史第31-36页
  (一) 中国教师评价的发展阶段第31-35页
  (二) 中国教师评价的困境第35-36页
 三、中美教师评价发展历史的比较第36-46页
  (一) 中美教师评价发展的相似性第36-41页
  (二) 中美教师评价发展的差异性第41-43页
  (三) 中美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第43-46页
第二章 中美教师评价基本要素的研究第46-71页
 一、中美教师评价的概念第46-55页
  (一) 教育评价的概念第46-50页
  (二) 教师评价的概念第50-54页
  (三) 教师评价标准的概念第54-55页
 二、中美教师评价体系的原则第55-60页
  (一) 制定教师评价体系的原则第55-58页
  (二) 衡量教师评价体系的标准第58-59页
  (三) 选用教师评价方法的原则第59-60页
 三、中美教师评价中的元评价第60-65页
  (一) 元评价的定义第60-64页
  (二) 元评价的方法第64-65页
 四、中美教师评价的专业组织第65-71页
  (一) 与教师评价相关的专业组织第65-68页
  (二) 专业组织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第68-71页
第三章 中美教师评价基本理论的比较研究第71-93页
 一、影响中美教师评价的主要理论第71-77页
  (一) 教师评价与后现代主义第71-72页
  (二) 教师评价与人本理论第72-74页
  (三) 教师评价与工作动机理论第74-76页
  (四) 区分性评价理论第76-77页
 二、有效教师与教师评价第77-83页
  (一) 有效教学的概念第77-79页
  (二) 有效教师的实践研究第79-83页
  (三) 有效教师与教师评价第83页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评价第83-93页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与意义第83-85页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研究第85-90页
  (三)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第90-93页
第四章 中美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比较研究第93-116页
 一、教师专业素质与构成第93-95页
  (一) 教师专业素质的概念第93-94页
  (二) 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第94-95页
 二、美国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第95-100页
  (一) 制定IBSTP能力标准的前提假设第96-97页
  (二) IBSTP能力标准内容第97-99页
  (三) IBSTP能力标准分析第99-100页
 三、美国教师评价标准举例第100-110页
  (一) 埃瓦尼奇标准第101页
  (二) 丹尼尔森标准第101-102页
  (三) 威廉·里巴斯标准第102-103页
  (四) 国家专业教师标准公告第103-104页
  (五) 诺兰和胡佛标准第104-106页
  (六) 实习教师表现标准第106-110页
 四、对我国创建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启示第110-116页
  (一) 标准的概念第110-111页
  (二) 标准的性质第111-112页
  (三) 标准的理论指导第112-113页
  (四) 标准的实践策略第113-116页
第五章 中美初任教师资格标准的比较研究第116-140页
 一、美国初任教师资格标准第116-132页
  (一) 美国国家级初任教师资格标准第116-124页
  (二) 美国州级初任教师资格标准第124-132页
 二、美国初任教师资格标准分析第132-135页
  (一) 美国初任教师资格标准特点分析第132-133页
  (二) 美国初任教师资格标准存在的问题第133-135页
 三、中国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第135-140页
  (一) 现实问题引发的思考第135-136页
  (二) 对我国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制度的建议第136-137页
  (三) 我国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设计初步方案第137-140页
第六章 中美优秀教师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第140-161页
 一、中美优秀教师的范围第140-142页
  (一) 美国优秀教师的范围第141页
  (二) 中国优秀教师的范围第141-142页
 二、中美优秀教师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第142-156页
  (一) 美国优秀教师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第143-145页
  (二) 美国优秀教师评价标准(社会-历史学科)第145-149页
  (三) 中国骨干教师评价标准第149-152页
  (四) 中国特级教师评价标准第152-154页
  (五) 中美优秀教师评价标准比较第154-156页
 三、中美专家型教师标准的比较研究第156-161页
  (一) 美国专家型教师标准第156-157页
  (二) 中国专家型教师标准第157-158页
  (三) 中美专家型教师评价标准比较第158-161页
第七章 中美普通学校教师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第161-190页
 一、美国普通学校教师评价标准(以贝德福德县公立学校为例)第161-170页
  (一) 贝德福德县公立学校概况第161-162页
  (二) 贝德福德县公立学校教师评价标准(2006年)第162-168页
  (三) 美国普通学校教师评价标准分析第168-170页
 二、中国普通学校教师评价标准第170-176页
  (一) 中国普通学校教师评价标准举例第170-172页
  (二) 中国普通学校教师评价标准的不足第172-174页
  (三) 美国普通学校教师评价标准的启示第174-176页
 三、开发合理的中国教师评价标准第176-190页
  (一) 教师评价标准的法律依据第176页
  (二) 教师评价标准的目的第176-177页
  (三) 教师评价标准的内容第177-183页
  (四) 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程序第183-186页
  (五) 教师评价标准的指标第186-187页
  (六) 教师评价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第187-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8页
附录1:教师资格条例第198-205页
附录2:美国基础教育社会-历史学科优秀教师标准第205-209页
后记第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解教育视野下“弱势学生”发展论
下一篇: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