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从传统范式到现代转型--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侗族大歌传统变迁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6页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二、侗族大歌相关研究综述第11-14页
 三、选择岩洞村作为田野点调查的原因第14页
 四、本文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田野调查对象及田野点第16-27页
 一、背景介绍第16-19页
  (一) 地理位置第16-17页
  (二) 族行标志—鼓楼与花桥第17-19页
 二、岩洞村的历史与现状第19-21页
  (一) 历史沿革第19页
  (二) 岩洞村现代化境况第19-20页
  (三) 现代国家力量的介入第20-21页
 三、侗族大歌概念的界定第21-27页
  (一) 学者眼中的侗族大歌第22-23页
  (二) 村民对侗族大歌的诠释第23-25页
  (三) “侗族大歌”内涵的延展第25-27页
第二章 侗族大歌的传统程式第27-48页
 一、传统的传承机制第27-39页
  (一) 大歌的传承基石—歌师第27-30页
  (二) 大歌的组织形式—歌班第30-39页
   1. 组班原则第30-35页
   2. 歌班角色第35-36页
   3. 传承方式第36-39页
 二、大歌对婚恋制度的介入第39-48页
  (一) 为也中的鼓楼对唱第40-42页
  (二) 为也中的行歌坐月第42-48页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现代性表述第48-65页
 一、传承模式的变迁第48-57页
  (一) 学校模式的大歌传承第48-54页
   1、岩洞幼儿园的基础传承第48-51页
   2、岩洞中小学的双语传承第51-54页
  (二) 文艺表演队传承模式:大歌的商业化展示第54-57页
   1. 村内传承—民间文艺队第54-55页
   2. 村外传承—政府文艺队第55-57页
 二、传承功能的变迁第57-60页
  (一) 教育功能的弱化第57-58页
  (二) 社会整合功能的嬗变第58-59页
  (三) 以婚恋为目的的联姻功能消失第59-60页
 三、权力场域中的民间力量与国家话语第60-65页
  (一) 民间意志的存在与体现第60-62页
  (二) 现代性与国家话语第62-65页
   1. 政府参与、实施的发展计划第62-63页
   2. 政府工作人员、文化工作者的官方表述第63-65页
结语 传统与现代:侗族大歌的传承变迁与保护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 A:专有名词索引表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姜文“电影作者”身份研究
下一篇:汉英翻译中修饰语的语义指向变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