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22页 |
|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志贺氏菌简介 | 第11-14页 |
| ·志贺氏菌生物学特征 | 第11-13页 |
| ·志贺氏菌致病性及免疫性 | 第13页 |
| ·志贺氏菌杆菌临床症状 | 第13-14页 |
| ·志贺氏菌流行病学 | 第14页 |
| ·食品中志贺氏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常规的检测方法 | 第15页 |
| ·快速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及应用 | 第16-21页 |
| ·LAMP 的基本特点 | 第16页 |
| ·LAMP 的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 ·LAMP 反应的反应体系 | 第18-19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应用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 ·试验菌株 | 第22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22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2-23页 |
| ·样品与生化试剂 | 第23页 |
| ·基因组的提取 | 第23-24页 |
| ·菌种的培养 | 第23-24页 |
| ·志贺氏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24页 |
| ·LAMP 引物设计及LAMP 的主要操作 | 第24-26页 |
| ·引物设计 | 第24-26页 |
| ·LAMP 主要操作 | 第26页 |
| ·LAMP 检测条件优化 | 第26-27页 |
| ·适宜Mg~(2+)浓度选择 | 第26页 |
| ·添加Bst 酶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第26页 |
| ·温度对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时间对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27页 |
| ·dNTPs 添加量对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27页 |
| ·引物对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27页 |
| ·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第27-28页 |
| ·志贺氏菌的灵敏度检测 | 第28页 |
| ·LAMP 反应灵敏度 | 第28页 |
| ·PCR 反应灵敏度 | 第28页 |
| ·LAMP 结果检测 | 第28-29页 |
| ·LAMP 结果检测 | 第28页 |
| ·LAMP 结果酶切分析 | 第28页 |
| ·直接观察沉淀检测LAMP 结果 | 第28-29页 |
| ·人工污染猪肉中志贺氏菌的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29-31页 |
| ·溶剂提取热裂解法 | 第29页 |
| ·普通热裂解法 | 第29页 |
| ·试剂盒提取法 | 第29-30页 |
| ·FDA 提取DNA 法 | 第30页 |
| ·饱和酚提取法 | 第30页 |
| ·FTA 滤膜法 | 第30-31页 |
| ·LAMP 从食品(猪肉)中检测志贺氏菌的方法评价 | 第31-32页 |
| ·人工污染猪肉中志贺氏菌的DNA 提取 | 第31页 |
| ·人工污染猪肉中志贺氏菌LAMP 检测检出限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 | 第32页 |
| ·LAMP 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32-36页 |
| ·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32-33页 |
| ·Mg~(2+)浓度选择 | 第33-34页 |
| ·添加Bst 酶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第34页 |
| ·温度对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时间对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35页 |
| ·dNTPs 添加量对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引物对试验的影响 | 第36页 |
| ·特异性的研究 | 第36-37页 |
| ·志贺氏菌的灵敏度 | 第37-39页 |
| ·LAMP 检测志贺氏菌的灵敏度 | 第37页 |
| ·PCR 方法检测志贺氏菌的灵敏度 | 第37-39页 |
| ·酶切分析 | 第39-41页 |
| ·LAMP 产物酶切原理 | 第39-40页 |
| ·LAMP 酶切理论分析 | 第40页 |
| ·LAMP 产物酶切结果 | 第40-41页 |
| ·沉淀结果 | 第41页 |
| ·人工污染猪肉中志贺氏菌的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 ·人工污染猪肉中志贺氏菌LAMP 检测检出限的确定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6页 |
| ·模板DNA 的提取 | 第43页 |
| ·靶基因的选择 | 第43-44页 |
| ·反应程序优化 | 第44页 |
| ·引物的确定 | 第44页 |
| ·体系优化的确定 | 第44页 |
| ·LAMP 方法检测志贺氏菌方法学评价 | 第44-45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第45-46页 |
| 5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作者简历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