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 第9-12页 |
1.1.1 心理健康标准 | 第9页 |
1.1.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 | 第9-10页 |
1.1.3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第10-12页 |
1.2 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 第12-13页 |
1.3 二孩家庭头生子女心理分析 | 第13-15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3 研究过程 | 第17-20页 |
3.1 调查对象 | 第17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18-19页 |
3.3.1 查阅文献 | 第18页 |
3.3.2 发放问卷 | 第18页 |
3.3.3 数据录入 | 第18页 |
3.3.4 数据统计 | 第18-19页 |
3.3.5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实验 | 第19页 |
3.3.6 对照试验分析 | 第19页 |
3.3.7 整理材料与结果分析 | 第19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4 本市“二孩”家庭头生子女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 第20-26页 |
4.1 “二孩”家庭头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检出率分析 | 第20-22页 |
4.2 “二孩”家庭头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22-23页 |
4.3 “二孩”家庭头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 第23-25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5 团体心理辅导 | 第26-34页 |
5.1 对象 | 第26页 |
5.2 方法 | 第26-27页 |
5.3 团体活动组织及干预目标 | 第27-28页 |
5.4 团体辅导过程 | 第28-32页 |
5.4.1 团体创始阶段 | 第29-30页 |
5.4.2 团体过渡阶段 | 第30页 |
5.4.3 干预阶段 | 第30-31页 |
5.4.4 结束阶段 | 第31-32页 |
5.5 团体辅导效果验证 | 第32-34页 |
6 讨论与建议 | 第34-37页 |
6.1 “二孩”家庭头生子女儿童期心理健康状况讨论 | 第34页 |
6.2 二孩家庭头生子女心理干预讨论 | 第34-35页 |
6.3 建议 | 第35-3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