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安徽路小学陶笛社团运行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安徽路小学陶笛特色教育概述 | 第12-19页 |
2.1 校本教材的编写 | 第12页 |
2.2 师资培训 | 第12-13页 |
2.3 陶笛的购买与使用 | 第13-15页 |
2.3.1 购买情况 | 第13页 |
2.3.2 使用情况 | 第13-15页 |
2.4 音乐课堂教学 | 第15-17页 |
2.4.1 一年级的陶笛音乐课 | 第15-16页 |
2.4.2 三年级的陶笛音乐课 | 第16-17页 |
2.4.3 陶笛音乐课的影响 | 第17页 |
2.5 陶笛特色活动 | 第17-19页 |
2.5.1 陶笛大课间 | 第18页 |
2.5.2 陶笛艺术节 | 第18-19页 |
3 安徽路小学陶笛社团运行现状 | 第19-28页 |
3.1 陶笛社团的组建 | 第20-21页 |
3.1.1 挑选规则 | 第20-21页 |
3.1.1.1 手掌特征要求 | 第20页 |
3.1.1.2 演奏水平要求 | 第20-21页 |
3.1.1.3 学生意愿 | 第21页 |
3.1.1.4 家长支持 | 第21页 |
3.2 陶笛社团的日常排练 | 第21-25页 |
3.2.1 陶笛校音 | 第21-22页 |
3.2.2 作品分析 | 第22页 |
3.2.3 声部分排 | 第22-23页 |
3.2.3.1 发放分谱 | 第22-23页 |
3.2.3.2 分排过程 | 第23页 |
3.2.4 声部合排 | 第23页 |
3.2.5 问题纠正 | 第23-25页 |
3.2.5.1 集体进声的问题 | 第23-24页 |
3.2.5.2 收音的问题 | 第24页 |
3.2.5.3 个别声部音准的问题 | 第24页 |
3.2.5.4 声部配合的问题 | 第24-25页 |
3.3 陶笛社团的实践演出 | 第25-28页 |
3.3.1 比赛型演出 | 第25-26页 |
3.3.2 交流型演出 | 第26-28页 |
4 安徽路小学陶笛社团运行的优长与不足 | 第28-30页 |
4.1 陶笛社团有效运行策略 | 第28-29页 |
4.1.1 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 | 第28页 |
4.1.2 校本陶笛音乐课的开展 | 第28页 |
4.1.3 社团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 | 第28-29页 |
4.1.4 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 第29页 |
4.2 陶笛社团存在的不足 | 第29-30页 |
4.2.1 社团规模较小 | 第29-30页 |
4.2.2 社团排练曲目风格单一 | 第30页 |
4.2.3 识谱问题 | 第30页 |
4.2.4 表演形式单一 | 第30页 |
4.2.5 考评制度不完善 | 第30页 |
5 陶笛社团的创新实践研究与启示思考 | 第30-37页 |
5.1 提高识谱能力 | 第31-34页 |
5.1.1 音乐基础知识培训 | 第31页 |
5.1.2 视唱训练 | 第31-33页 |
5.1.3 视奏训练 | 第33-34页 |
5.2 创新表演形式 | 第34-35页 |
5.2.1 与打击乐器相结合 | 第34-35页 |
5.2.2 与体态律动相结合 | 第35页 |
5.3 对当前中小学开展陶笛社团的启示思考 | 第35-37页 |
5.3.1 完善音乐社团规章管理制度 | 第35-36页 |
5.3.2 拓宽排练曲目风格 | 第36页 |
5.3.3 丰富表演形式 | 第36页 |
5.3.4 提高社团成员音乐素养 | 第36-37页 |
6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