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阐释与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0页 |
(二)教学实践的需要 | 第10-11页 |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历史阐释与国家课程标准 | 第11-12页 |
(二)历史阐释与历史核心素养 | 第12-13页 |
(三)历史阐释与历史学科能力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历史阐释能力概述 | 第16-25页 |
一、历史阐释 | 第16-18页 |
(一)历史阐释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历史阐释的特征 | 第17-18页 |
二、历史阐释能力 | 第18-25页 |
(一)历史阐释能力的内涵 | 第18-20页 |
(二)历史阐释能力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三)历史阐释能力的层次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培养中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意义 | 第25-29页 |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25-27页 |
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 第27页 |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培养中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原则 | 第29-37页 |
一、唯实性原则 | 第29-30页 |
二、科学性原则 | 第30-32页 |
三、互助性原则 | 第32-34页 |
四、关联性原则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影响中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因素 | 第37-43页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第37-39页 |
(一)调查方式 | 第37页 |
(二)调查目的 | 第37页 |
(三)调查内容 | 第37-39页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一)历史基础 | 第39-41页 |
(二)表达能力 | 第41-42页 |
(三)教学过程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培养中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方法 | 第43-55页 |
一、做好学生学情分析 | 第43-45页 |
(一)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 | 第43-44页 |
(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 第44-45页 |
二、拟定科学教学目标 | 第45-48页 |
(一)分析教学内容 | 第46-47页 |
(二)关注学生需求 | 第47-48页 |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 第48-51页 |
(一)合理运用讲授法 | 第48-49页 |
(二)充分运用问答法 | 第49-50页 |
(三)学会运用探究法 | 第50-51页 |
四、拓宽历史课程资源 | 第51-55页 |
(一)文本资源 | 第51-52页 |
(二)图像资源 | 第52-54页 |
(三)实物资源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