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肉制品论文

不同包装冷却猪肉的腐败特性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7页
    1.1 冷却猪肉简介及发展趋势第9页
    1.2 冷却猪肉的包装方式第9-11页
    1.3 冷却猪肉中的腐败微生物第11-12页
        1.3.1 微生物与冷却肉腐败第11页
        1.3.2 肉类微生物的污染种类第11-12页
    1.4 微生物与猪肉品质第12-14页
        1.4.1 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现象第12-13页
        1.4.2 微生物与肉品中的生物胺第13-14页
            1.4.2.1 生物胺的生理作用及毒性第13页
            1.4.2.2 食品中产生生物胺的微生物第13-14页
    1.5 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第14-16页
        1.5.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和原理第15页
        1.5.2 DGGE在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15-16页
    1.6 电子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第16-17页
        1.6.1 电子鼻的原理第16页
        1.6.2 电子鼻技术应用现状第16-17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7页
2 引言第17-18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8-22页
    3.1 原料肉第18页
    3.2 材料与试剂第18页
    3.3 设备与仪器第18-19页
    3.4 实验方法第19-21页
        3.4.1 样品处理第19页
        3.4.2 DGGE研究冷却肉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第19-20页
            3.4.2.1 细菌总DNA的提取第19页
            3.4.2.2 PCR扩增第19-20页
            3.4.2.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第20页
        3.4.3 生物胺的测定第20页
        3.4.4 利用电子鼻研究不同包装冷却猪肉贮藏期的腐败变化第20-21页
        3.4.5 微生物的测定第21页
        3.4.6 pH值的测定第21页
        3.4.7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第21页
        3.4.8 电导率值的测定第21页
        3.4.9 水分活度的测定第21页
        3.4.10 肉色的测定第21页
    3.5 数据分析第21-2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2-47页
    4.1 不同包装形式下冷却猪肉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第22-24页
        4.1.1 细菌 16S rDNA的PCR结果第22-23页
        4.1.2 DGGE图谱分析第23-24页
    4.2 托盘包装冷却猪肉品质指标的变化第24-29页
        4.2.1 托盘包装冷却猪肉的生物胺变化第24-25页
        4.2.2 托盘包装条件下冷却肉的微生物指标变化第25页
        4.2.3 托盘包装条件下冷却肉的色差、pH、aw、电导率、TVBN的变化第25-27页
        4.2.4 托盘包装冷却猪肉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27-29页
    4.3 真空包装冷却猪肉的品质变化第29-33页
        4.3.1 真空包装冷却猪肉的生物胺变化第29-30页
        4.3.2 真空包装条件下冷却肉的微生物指标变化第30-31页
        4.3.3 真空包装条件下冷却肉色差、pH、Aw、电导率、TVBN的变化第31-32页
        4.3.4 真空包装冷却猪肉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4.4 气调包装冷却猪肉的品质变化第33-39页
        4.4.1 气调包装冷却猪肉生物胺的变化第33-34页
        4.4.2 气调包装冷却猪肉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34-35页
        4.4.3 气调包装冷却猪肉色差、pH、Aw、电导率、TVBN的变化变化第35-37页
        4.4.4 气调包装冷却猪肉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37-39页
    4.5 应用电子鼻技术分析不同包装方式冷却肉贮藏过程中腐败变化第39-44页
        4.5.1 托盘包装冷却肉贮藏过程中腐败变化第39-40页
        4.5.2 真空包装冷却肉气味的变化第40-41页
        4.5.3 气调包装冷却猪肉气味的变化第41-43页
        4.5.4 不同包装形式下冷却猪肉气味的比较分析第43-44页
    4.6 不同包装方式冷却肉主要腐败指标的比较分析第44-47页
        4.6.1 不同包装条件下冷却肉腐胺的变化第44-45页
        4.6.2 不同包装条件下冷却肉尸胺的变化第45页
        4.6.3 不同包装条件下冷却肉酪胺的变化第45-46页
        4.6.4 不同包装条件下冷却肉的水分活度值变化第46页
        4.6.5 不同包装条件下冷却肉的电导率值的变化第46-47页
5 讨论与结论第47-50页
    5.1 讨论第47-49页
        5.1.1 不同包装形式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第47-48页
        5.1.2 不同包装形式对冷却肉品质指标关系的影响第48-49页
    5.2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ABSTRACT第56-57页
本研究创新点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福建马蓝HPLC指纹图谱及药用成分含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