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诗经》名物训诂史概述 | 第8-10页 |
一、清代以前的《诗经》名物训诂 | 第8-9页 |
二、清代的《诗经》名物训诂 | 第9-10页 |
第二节 王夫之与《诗经稗疏》 | 第10-15页 |
一、王夫之生平及学术成就 | 第10-12页 |
二、《诗经稗疏》内容体例及版本 | 第12-13页 |
三、《诗经稗疏》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名物的定义与界定 | 第15-16页 |
第四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名实两相称” | 第18-36页 |
第一节 名实关系 | 第18-22页 |
一、古代先賢的名实觀 | 第18-20页 |
二、王夫之的名实觀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名物之“名”——《诗经稗疏》对名物“名”的研究 | 第22-32页 |
一、探求命名理据 | 第22-27页 |
二、揭示異名别称 | 第27-30页 |
三、辨析名称古今演变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名物之“实”——《诗经稗疏》对名物文化的阐释 | 第32-36页 |
一、礼俗文化 | 第32-33页 |
二、服饰文化 | 第33页 |
三、兵器文化 | 第33-34页 |
四、射獵文化 | 第34-35页 |
五、玉石文化 | 第35-36页 |
第二章 《诗经稗疏》名物训释方法 | 第36-51页 |
第一节 因字求名 | 第36-39页 |
一、考察通用之字 | 第36-37页 |
二、考異文 | 第37-38页 |
三、考察本字 | 第38页 |
四、辨析字形 | 第38页 |
五、探究字音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据实索名 | 第39-46页 |
一、据古训——“精思而博证” | 第39-41页 |
二、据实证目验——“耳闻之不如目见” | 第41-42页 |
三、据物理——“推详於物理” | 第42-43页 |
四、据诗意——“求通于诗意” | 第43-45页 |
五、据事理——“以事徵之,以理審之”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描写释名 | 第46-51页 |
一、详尽描写释名 | 第46-47页 |
二、类比释名 | 第47-49页 |
三、对比释名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诗经稗疏》名物训释贡献 | 第51-64页 |
第一节 補先儒之遗 | 第51-58页 |
一、修正误说 | 第51-55页 |
二、補正成说 | 第55-56页 |
三、提出新说 | 第56-58页 |
第二节 開樸学之风 | 第58-64页 |
一、《诗经稗疏》名物训释思想 | 第59-62页 |
二、科学嚴谨的治学精神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