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1.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2.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综述 | 第12-14页 |
2.关于大学生压力管理研究的综述 | 第14-17页 |
(三)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3.深度访谈法 | 第18页 |
(四)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本研究的重难点 | 第18页 |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五)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19-23页 |
1.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2.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0-23页 |
一、理论基础、政策依据以及知识借鉴 | 第23-30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2.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功能理论 | 第25-26页 |
(二)政策依据 | 第26-28页 |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政策界定 | 第27页 |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与教学的政策要求 | 第27页 |
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的政策目标 | 第27-28页 |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借鉴 | 第28-30页 |
二、大学生压力管理现状分析 | 第30-40页 |
(一)大学生压力的来源分析 | 第30-32页 |
1.学习压力 | 第30-31页 |
2.人际关系压力 | 第31页 |
3.就业压力 | 第31-32页 |
4.生活压力 | 第32页 |
(二)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 第32-38页 |
1.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总体情况 | 第32-33页 |
2.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各个因子上的情况讨论分析 | 第33-38页 |
(三)大学生压力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1.部分大学生存在压力认知偏差 | 第38页 |
2.少数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成熟 | 第38页 |
3.大学生压力管理缺乏专业指导 | 第38-40页 |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开发的影响 | 第40-49页 |
(一)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课程开设前后对比调查 | 第40-41页 |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后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情况访谈 | 第41-43页 |
1.大学生对压力有正确认知 | 第41-42页 |
2.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增强 | 第42-43页 |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开发的关系讨论 | 第43-49页 |
1.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 第43-45页 |
2.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改善 | 第45页 |
3.不同授课方式在提升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 | 第45-49页 |
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开发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 第49-60页 |
(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开发主阵地作用 | 第49-55页 |
1.明确课程的定位 | 第49-50页 |
2.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 | 第50-51页 |
3.拓展课程的教学方法 | 第51-54页 |
4.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 | 第54-55页 |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开发中引导作用 | 第55-56页 |
1.提高师资队伍的准入机制 | 第55页 |
2.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 | 第55-56页 |
3.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 第56页 |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压力管理能力中的能动作用 | 第56-58页 |
1.提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 第57页 |
2.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 第57-58页 |
3.主动参加课后实践教育 | 第58页 |
(四)发挥个体咨询与课程教学在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开发的互补作用 | 第58-60页 |
1.个体咨询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开发的针对性 | 第58-59页 |
2.个体咨询有助于弥补课程教学对学生关注欠缺的不足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