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 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理论的需要 | 第10页 |
(二) 中学历史教学要树立唯物史观的考量 | 第10页 |
(三) 唯物史观对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学术意义 | 第11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三)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唯物史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唯物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一章 20 世纪唯物史观的传播发展与中学历史教育 | 第16-30页 |
一、 20 世纪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 第16-19页 |
(一) 建国前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 第16-17页 |
(二)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唯物史观的发展 | 第17-18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唯物史观理论的繁荣 | 第18-19页 |
二、 建国以来唯物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 第19-30页 |
(一) 建国至“文革”前 | 第19-23页 |
(二) “文革”期间 | 第23-26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 | 第26-28页 |
(四) 新课改以来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唯物史观导向 | 第30-38页 |
一、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唯物史观导向 | 第30-32页 |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唯物史观 | 第31页 |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唯物史观 | 第31-32页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唯物史观 | 第32页 |
二、 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唯物史观导向 | 第32-33页 |
(一) 内容标准中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呈现 | 第32-33页 |
(二) 内容标准中唯物史观呈现的特点分析 | 第33页 |
三、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唯物史观的渗透与体现 | 第33-38页 |
(一)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唯物史观的体现 | 第33-36页 |
(二) 唯物史观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现特点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唯物史观理解和应用现状调查 | 第38-42页 |
一、 中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现状及原因 | 第38-40页 |
(一) 中学生对历史课程中唯物史观的理解现状 | 第38-39页 |
(二) 中学生对历史课程中唯物史观的理解现状的原因 | 第39-40页 |
二、 中学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现状及原因 | 第40-42页 |
(一) 中学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理解和贯彻现状 | 第40页 |
(二) 中学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理解和贯彻现状的原因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贯彻策略 | 第42-54页 |
一、 教师应准确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 第42-48页 |
(一) 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正确解读 | 第42-43页 |
(二) 正确把握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唯物史观 | 第43-47页 |
(三) 注重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 第47-48页 |
二、 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 第48-49页 |
(一) 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学情特点 | 第48页 |
(二) 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的策略 | 第48-49页 |
三、 唯物史观在历史试题中的体现 | 第49-54页 |
(一) 2009 至 2013 高考试题中的唯物史观 | 第50-53页 |
(二) 近五年高考题中唯物史观体现的特点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