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现状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一) 、调查分析法 | 第11页 |
(二)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高中音乐特长生的生成与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一、 高中音乐特长生的招生形式 | 第12-13页 |
二、 高中音乐教师要选苗分类 | 第13-15页 |
(一) 、选苗 | 第13-14页 |
(二) 、分类 | 第14-15页 |
三、 高中音乐特长生的高考优势 | 第15页 |
四、 高中音乐特长生艺术类高考的具体类型 | 第15-17页 |
(一) 、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 | 第15-16页 |
(二) 、全国重点院校艺术特招生考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培养方向与策略 | 第17-23页 |
一、 确定培养目标 | 第17-18页 |
二、 开展分学科、分专业、分阶段有效教学 | 第18-19页 |
(一)、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学科设置 | 第18页 |
(二)、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专业设置 | 第18页 |
(三)、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三个阶段 | 第18-19页 |
三、 开展实效性联合办学 | 第19页 |
四、 重视学生文化课教学 | 第19页 |
五、 加强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管理 | 第19-20页 |
六、 注重声乐教师教学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 | 第20-23页 |
(一) 、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 | 第20-21页 |
(二) 、要有正确的声乐教学理念和歌唱方法 | 第21页 |
(三) 、要有敏锐的听觉和辨析歌唱发音的能力 | 第21页 |
(四) 、要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教学能力 | 第21-22页 |
(五) 、要有较高的声乐演唱能力 | 第22页 |
(六)、要有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34页 |
一、 学习声乐的基本条件 | 第23-24页 |
二、 歌唱器官的了解 | 第24-25页 |
三、 歌唱的姿势 | 第25-26页 |
四、 歌唱的呼吸 | 第26-27页 |
(一) 、歌唱呼吸的常用方法 | 第26页 |
(二) 、歌唱呼吸的训练方法 | 第26-27页 |
五、 歌唱的发声 | 第27-29页 |
六、歌唱时咬字 | 第29-30页 |
七、 考试曲目的选择 | 第30-31页 |
(一)、考试种类和基本要求 | 第30页 |
(二)、如何引导学生选择考试曲目 | 第30-31页 |
八、 歌唱的心理 | 第31-32页 |
九、 歌唱嗓音的保护 | 第32-34页 |
(一) 、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 第32页 |
(二) 、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 第32页 |
(三) 、避免不正确的练声方法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成果与反思 | 第34-39页 |
一、 我校声乐教学的成果 | 第34-35页 |
(一)、尖子生的培养 | 第34-35页 |
(二)、优等生的培养 | 第35页 |
(三)、普通生的培养 | 第35页 |
二、 我校声乐教学的反思 | 第35-39页 |
(一)、要更新声乐教学理念 | 第36页 |
(二)、要开发适合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校本课程 | 第36页 |
(三)、要加强音乐基本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 | 第36页 |
(四)、要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36-37页 |
(五)、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奖励制度 | 第37页 |
(六)、要引导好学生不要盲目的参加校外的各种艺考培训班 | 第37页 |
(七) 、要引导学生报好高考志愿 | 第37页 |
(八) 、要分析好艺术类高考形势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