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0-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20页 |
六、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2-3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核心素养 | 第22-23页 |
(二)地理核心素养 | 第23-24页 |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 第24-27页 |
(一)区域认知素养 | 第24-25页 |
(二)综合思维素养 | 第25页 |
(三)地理实践力素养 | 第25-26页 |
(四)人地协调观素养 | 第26-27页 |
三、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基础 | 第27-30页 |
(一)构建主义理论 | 第27页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27-28页 |
(三)地理课程标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 | 第30-44页 |
一、量表问卷的编制 | 第30-32页 |
(一)区域认知维度问卷的编制 | 第30页 |
(二)综合思维素养问卷的编制 | 第30-31页 |
(三)地理实践力维度问卷的编制 | 第31-32页 |
(四)人地协调观维度问卷的编制 | 第32页 |
二、调查问卷及调查方式方法 | 第32-37页 |
(一)被试 | 第32页 |
(二)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三)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四)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五)结构效度 | 第36-37页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7-44页 |
(一)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情况 | 第37页 |
(二)不同性别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三)不同年级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四)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各维度基本情况分析 | 第40-43页 |
(五)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提升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 第44-52页 |
一、提高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策略 | 第44-45页 |
(一)唤起学生对于区域认知内在需求 | 第44页 |
(二)尊重智能差别,激发新的区域认知 | 第44-45页 |
(三)结合区域事件构建区域认知观念 | 第45页 |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区域发展及问题解决能力 | 第45页 |
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的教学策略 | 第45-48页 |
(一)树立综合思维意识 | 第45-46页 |
(二)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提高地理时空要素思维 | 第46-47页 |
(三)重视情境的创设,引导开展思维活动 | 第47页 |
(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智能差异,密切联系综合思维 | 第47-48页 |
三、增强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 | 第48-50页 |
(一)创设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环境 | 第48页 |
(二)开展地理“微活动”,锻炼地理实践力 | 第48-49页 |
(三)提升教师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效果 | 第49-50页 |
四、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 | 第50-52页 |
(一)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加强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 第50页 |
(二)开设地理野外实践课,注重实践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 第50页 |
(三)重视评价方式的全面性,贯彻人地协调观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