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1 我国课改进程 | 第10页 |
1.1.2 新高考下“放弃物理”的现状和趋势 | 第10页 |
1.2 研究原因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影响物理成绩的非智力因素 | 第11-12页 |
1.3.2 物理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2.1 人的发展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1.1 人的认知发展 | 第14-16页 |
2.1.2 人的认知发展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16页 |
2.2 布鲁纳发现学习学说 | 第16-17页 |
2.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说 | 第17页 |
2.4 教学方法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4.1 教学方法分类 | 第17-19页 |
2.4.2 物理教学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5 考试成绩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5.1 学校考试方法分类 | 第20页 |
2.5.2 相关理论给本研究的启示 | 第20-22页 |
3 调查方法 | 第22-25页 |
3.1 研究对象介绍 | 第22页 |
3.2 调查方法 | 第22-25页 |
3.2.1 问卷调查和实施 | 第22-23页 |
3.2.2 访谈提纲 | 第23页 |
3.2.3 调查实施情况 | 第23-25页 |
4 物理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41页 |
4.1 相关性分析介绍 | 第25-26页 |
4.2 数据处理过程 | 第26-29页 |
4.2.1 数据录入 | 第26页 |
4.2.2 数据导入 | 第26-27页 |
4.2.3 相关性分析过程 | 第27-28页 |
4.2.4 相关性分析结果解读 | 第28-29页 |
4.3 初二年级物理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方法相关分析 | 第29页 |
4.4 初三年级物理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相关性分析 | 第29-31页 |
4.5 高一年级物理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4.6 高二年级物理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4.7 物理考试成绩与讲授法的相关性 | 第32-34页 |
4.8 物理考试成绩与演示实验法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4.9 物理考试成绩与小组探究法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41页 |
4.9.1 样本介绍 | 第36-37页 |
4.9.2 描述性分析 | 第37页 |
4.9.3 实验题得分的描述性分析 | 第37-41页 |
5 结论及建议 | 第41-45页 |
5.1 结论 | 第41-42页 |
5.2 建议 | 第42-44页 |
5.3 反思与不足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A | 第47-49页 |
附录B | 第49-50页 |
附录C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