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

走向融合的课程实践--基于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视角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研究方法第10-11页
        (一) 文本分析法第10页
        (二) 访谈法第10-11页
    四、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 对个性的认识第11-13页
        (二) 学校教育对个性发展的影响第13-14页
        (三) 促进个性发展的举措第14-15页
        (四)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第15-16页
    五、基本概念第16-17页
        (一) 个性第16-17页
        (二) 学科课程第17页
        (三) 校外活动课程第17页
        (四) 课程融合第17页
    六、文章思路第17-19页
第二章 学校课程:从群体发展出发,关注共性培养第19-31页
    一、学校课程特点分析第19-23页
        (一) 强调知识学握,忽视个体需要第19-20页
        (二) 强调理论性,追求稳定性第20-21页
        (三) 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第21-23页
    二、学校课程的改革第23-28页
        (一) 杜威的“活动课程”第23-25页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改革学科课程的尝试第25-28页
    三、对学校教育、学校课程的认识第28-29页
        (一) 培养基本素质,维持群体生存第29页
    (二) 强调一般发展,关注个体不足第29-31页
第三章 校外活动课程:从个体发展出发,关注独特性培养第31-40页
    一、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实践轨迹第31-32页
        (一) 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第31-32页
        (二) 活动课程异彩纷呈第32页
    二、校外活动课程特点分析第32-36页
        (一) 重视人的差异性,尊重个体选择第32-33页
        (二) 重视内容多元,满足不同需要第33-35页
        (三) 重视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体验第35-36页
    三、对校外教育和校外活动课程的认识第36-40页
        (一) 校外教育的运营模式第36-38页
        (二) 校外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第38-40页
第四章 学生本位课程的构建第40-53页
    一、课程融合的模式分析第40-47页
        (一) 建立资源信息库,提升资源利用率第40-44页
        (二) 内容有机融合,构建学生本位课程第44-47页
    二、学生本位课程构建的保障措施第47-51页
        (一) 政府:发挥组织、服务功能第47-50页
        (二) 学校机构:改变应试观念,积极参与课程的融合第50页
        (三) 校外机构:明确自身定位,促进活动课程的改革第50-51页
    三、对于整个研究的反思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一、著作类第53页
    二、论文类第53-55页
    三、硕博论文类第55页
    四、网络资料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以“超级画板”融入中学数学函数教学为例
下一篇:密歇根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发展研究(1935-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