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汉韩比较句的特征分析与重组

论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3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2 汉韩比较句研究综述第19-28页
        1.2.1 汉语比较句研究现状第19-24页
        1.2.2 韩语比较句研究现状第24-26页
        1.2.3 汉韩比较句对比研究现状第26-28页
    1.3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8-32页
        1.3.1 理论框架第28-31页
        1.3.2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4 语料来源第32-33页
第二章 汉韩比较句的界定与分类第33-43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汉语比较句的界定与分类第33-39页
    2.3 韩语比较句的界定与分类第39-43页
第三章 汉语“比”比较句与韩语“(?)”比较句的特征考察第43-123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汉语含“比”比较句的语义特征第43-61页
        3.2.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43-46页
        3.2.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46-47页
        3.2.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47-54页
        3.2.4 含“比”比较句的主观化分析第54-61页
    3.3 韩语含“(?)”比较句的语义特征第61-76页
        3.3.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61-67页
        3.3.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67-69页
        3.3.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69-74页
        3.3.4 含“(?)”比较句的主观化分析第74-76页
    3.4 汉语含“比”比较句的句法特征第76-99页
        3.4.1 比较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76-83页
        3.4.2 比较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83-89页
        3.4.3 比较结果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89-99页
    3.5 韩语含“(?)”比较句的句法特征第99-119页
        3.5.1 比较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99-106页
        3.5.2 比较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06-110页
        3.5.3 比较结果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10-119页
    3.6 特殊的“比”比较句第119-123页
        3.6.1 比较客体的特殊化第119-120页
        3.6.2 比较结果的客体化第120-122页
        3.6.3 比较值的名词化第122-123页
第四章 汉语“有”比较句与韩语“(?)”比较句的特征考察第123-171页
    4.1 引言第123页
    4.2 汉语含“有”比较句的语义特征第123-131页
        4.2.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23-125页
        4.2.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25-126页
        4.2.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26-128页
        4.2.4 含“有”比较句的主观化分析第128-131页
    4.3 韩语含“(?)”比较句的语义特征第131-141页
        4.3.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31-134页
        4.3.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34-136页
        4.3.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36-138页
        4.3.4 含“(?)”比较句的主观化分析第138-141页
    4.4 汉语含“有”比较句的句法特征第141-155页
        4.4.1 比较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41-146页
        4.4.2 比较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46-149页
        4.4.3 比较结果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49-155页
    4.5 韩语含“(?)”比较句的句法特征第155-171页
        4.5.1 比较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55-163页
        4.5.2 比较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63-166页
        4.5.3 比较结果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66-171页
第五章 汉语“跟”比较句和韩语“(?)”比较句的特征考察第171-219页
    5.1 引言第171页
    5.2 汉语含“跟”比较句的语义特征第171-178页
        5.2.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71-173页
        5.2.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73-174页
        5.2.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74-176页
        5.2.4 含“跟”比较句的主观化分析第176-178页
    5.3 韩语含“(?)”比较句的语义特征第178-188页
        5.3.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78-181页
        5.3.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81-183页
        5.3.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83-185页
        5.3.4 含“(?)”比较句的主观化分析第185-188页
    5.4 汉语含“跟”比较句的句法特征第188-200页
        5.4.1 比较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88-193页
        5.4.2 比较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93-196页
        5.4.3 比较结果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196-200页
    5.5 韩语含“(?)”比较句的句法特征第200-219页
        5.5.1 比较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200-207页
        5.5.2 比较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207-211页
        5.5.3 比较结果项的句法特征分析第211-219页
第六章 汉韩比较句的特征重组第219-273页
    6.1 引言第219页
    6.2 汉语中介语常见的偏误第219-226页
    6.3 含“比”比较句与含“(?)”比较句的特征重组第226-242页
        6.3.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26-233页
        6.3.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第233-236页
        6.3.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36-242页
    6.4 含“有”比较句与含“(?)”比较句的特征重组第242-254页
        6.4.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42-248页
        6.4.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48-250页
        6.4.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50-254页
    6.5 含“跟”比较句与含“(?)”比较句的特征重组第254-273页
        6.5.1 比较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54-260页
        6.5.2 比较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60-265页
        6.5.3 比较结果项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第265-273页
第七章 结论第273-291页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3-289页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289-291页
参考文献第291-302页
后记第302页

论文共3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翻译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