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现代词汇论文

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内容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前言第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55页
    1.1 核心术语的界定和研究目标的提出第20-24页
    1.2 文献综述第24-48页
        1.2.1 称谓语分类的研究第25-26页
        1.2.2 称谓语泛化的研究第26-29页
        1.2.3 称谓语简化的研究第29-30页
        1.2.4 称谓语“缺环”的研究第30-31页
        1.2.5 称谓语的文化释源研究第31-35页
        1.2.6 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研究第35-36页
        1.2.7 通用称谓语的研究第36-37页
        1.2.8 零称谓的研究第37-38页
        1.2.9 网络称谓语的研究第38-39页
        1.2.10 称谓语的个案研究第39-42页
        1.2.11 文艺作品中的称谓语研究第42-45页
        1.2.12 历史文献中的称谓语研究第45页
        1.2.13 少数民族、地区方言和村落中的称谓语研究第45-47页
        1.2.14 称谓语和修辞关系的研究第47页
        1.2.15 称谓语的理论研究第47-48页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48-51页
        1.3.1 全数据的语料搜集是否存在可能的问题第48-50页
        1.3.2 研究方法如何展开的问题第50页
        1.3.3 研究的根本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第50-51页
    1.4 研究的基本设想第51-53页
        1.4.1 研究语料的获得第51页
        1.4.2 研究方法的展开第51-52页
        1.4.3 研究价值的实现第52页
        1.4.4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上篇第55-172页
    第二章 身份指称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第55-74页
        2.1 身份指称数据的来源第55-57页
        2.2 身份指称数据的采集第57-59页
            2.2.1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输入法选择第57页
            2.2.2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拼写法选择第57页
            2.2.3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音节数处理第57-59页
            2.2.4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抗干扰处理第59页
        2.3 身份指称数据的总量第59-71页
        2.4 身份指称数据的序列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三章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及词语模的建立第74-112页
        3.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提炼第74-75页
        3.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和讨论第75-90页
            3.2.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性维度的分类第76-77页
            3.2.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义维度的分析和讨论第77-90页
                3.2.2.1 核心语素为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78-86页
                    3.2.2.1.1 核心语素为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78-83页
                    3.2.2.1.2 核心语素为非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3-86页
                3.2.2.2 核心语素为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6-88页
                    3.2.2.2.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6-87页
                    3.2.2.2.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7-88页
                3.2.2.3 核心语素为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8-89页
                    3.2.2.3.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8-89页
                    3.2.2.3.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9页
                3.2.2.4 核心语素为其它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89-90页
        3.3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成词能力的观察第90-93页
        3.4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引导下的身份指称“词语模”的建立第93-109页
            3.4.1 强模标与弱模标:词语模和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呼应第93-95页
            3.4.2 语素模与构式模:身份指称词类系统对于词语模的类别补充第95-96页
            3.4.3 身份指称词语模的能产性分析第96-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四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分析和研究第112-147页
        4.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第112-129页
            4.1.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提取第113-120页
            4.1.2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归类分析和讨论第120-129页
                4.1.2.1 家庭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120-121页
                4.1.2.2 朋友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121-122页
                4.1.2.3 职业、职位、地位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122-124页
                4.1.2.4 性与性别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124-125页
                4.1.2.5 社会通称类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125-128页
                4.1.2.6 其他类别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第128-129页
        4.2 高频使用的三字格身份指称第129-144页
            4.2.1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的提取第130-131页
            4.2.2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词汇学意义第131-134页
            4.2.3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语用学意义第134-144页
                4.2.3.1 社会新群体的勾勒第134-137页
                4.2.3.2 社会新问题的映射第137-140页
                4.2.3.3 社会新平等的表达第140-141页
                4.2.3.4 社会新心理的呈现第141-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7页
    第五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动态对比研究第147-172页
        5.1 身份指称高频词动态对比数据的选取第147-148页
        5.2 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第148-159页
            5.2.1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第148-151页
            5.2.2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第151-154页
            5.2.3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第154-159页
        5.3 三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第159-170页
            5.3.1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第159-165页
            5.3.2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第165-167页
            5.3.3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第167-170页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下篇第172-261页
    第六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社会的权力和财富问题第172-190页
        6.1 富二代、房奴、石油系和中国的社会分层第173-179页
            6.1.1 社会分层的理论探讨第173页
            6.1.2 身份指称“X二代”与中国的社会分层第173-175页
            6.1.3 身份指称“房X”与中国的社会分层第175-176页
            6.1.4 身份指称“X奴”与中国的社会分层第176-178页
            6.1.5 身份指称“XX系”与中国的社会分层第178-179页
        6.2 贪官、侠盗和社会“越轨”中之社会不平等的表现第179-188页
            6.2.1 社会规范的理论阐述第179-180页
            6.2.2 以负面义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第180-184页
            6.2.3 负面义动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第184页
            6.2.4 以负面义形容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第184-187页
            6.2.5 负面义形容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第187-188页
            6.2.6 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总述第188页
        本章小结第188-190页
    第七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性与性别问题第190-240页
        7.1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第191-225页
            7.1.1 扁担男、摘花女和中国的性别与社会事件第191-199页
                7.1.1.1 “XX男”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第191-195页
                7.1.1.2 “XX女”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第195-198页
                7.1.1.3 “XX男”、“X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表征第198-199页
            7.1.2 盛女、煮男和中国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评价第199-206页
                7.1.2.1 “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评价第199-202页
                7.1.2.2 “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男性的社会评价第202-205页
                7.1.2.3 “X女”、“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女性社会评价比照第205-206页
            7.1.3 女汉子、男小三和中国的性别歧视第206-211页
                7.1.3.1 “女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女性社会地位第206-207页
                7.1.3.2 “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性社会地位第207-210页
                7.1.3.3 “女XX”、“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地位的讨论第210-211页
            7.1.4 炫校姐、街净哥和中国的性别分层第211-225页
                7.1.4.1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第213-215页
                7.1.4.2 “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第215-217页
                7.1.4.3 “X姐”、“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第217-218页
                7.1.4.4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第218-219页
                7.1.4.5 “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第219-223页
                7.1.4.6 “XX姐”、“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第223页
                7.1.4.7 “姐”类和“哥”类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男女性别分层的总体探讨第223-224页
                7.1.4.8 “男、女”和“哥、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性别分层的总体讨论第224-225页
        7.2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问题第225-238页
            7.2.1 中性、颜性恋和中国的社会“性”风潮第227-231页
            7.2.2 同妻、同官和中国特殊的同性文化第231-235页
            7.2.3 小姐、先生与中国的性产业第235-238页
        本章小结第238-240页
    第八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族群问题第240-254页
        8.1 切糕党、蚁族和中国的族类分层第240-248页
            8.1.1 “XX党”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第241-246页
            8.1.2 “X族”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第246-248页
        8.2 大妈、大爷与中国的中老年族群的分层第248-252页
            8.2.1 “X大妈”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中老年族群的社会分层及讨论第249-251页
            8.2.2 身份指称“大爷”暗示的中国中老年男性群体的社会存在表征第251-252页
        本章小结第252-254页
    第九章 结语第254-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80页
附录一 身份指称数据库第280-458页
附录二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数据统计表第458-466页
附录三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的类化数据列表第466-551页
后记第551页

论文共5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方块古壮字与水文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汉韩比较句的特征分析与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