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第9-11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1.2.2 研究步骤 | 第10-11页 |
| 1.3 相关文献利用的综述 | 第11-14页 |
| 1.4 大冶金牛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和语言使用情况 | 第14-17页 |
| 1.5 发音人情况 | 第17页 |
| 1.6 相关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 2 金牛话的语音系统 | 第18-35页 |
| 2.1 语音系统要素 | 第18-20页 |
| 2.1.1 声调 | 第18-19页 |
| 2.1.2 声母 | 第19页 |
| 2.1.3 韵母 | 第19-20页 |
| 2.2 语音系统要素的配合关系 | 第20-35页 |
| 2.2.1 声母和韵母的配合 | 第20-21页 |
| 2.2.2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配合 | 第21-35页 |
| 3 同音单位表格 | 第35-54页 |
| 4 金牛话的文白异读 | 第54-68页 |
| 4.1 声调的文白异读 | 第54-55页 |
| 4.2 声母的文白异读 | 第55-60页 |
| 4.3 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60-65页 |
| 4.4 文白异读和语音发展 | 第65-68页 |
| 4.4.1 声调的情况 | 第65-66页 |
| 4.4.2 声母的情况 | 第66页 |
| 4.4.3 韵母的情况 | 第66-68页 |
| 5 金牛话语音跟中古音的比较 | 第68-87页 |
| 5.1 声调的比较 | 第68-69页 |
| 5.2 声母的比较 | 第69-77页 |
| 5.3 韵母的比较 | 第77-87页 |
| 6 金牛话跟周边方言的比较 | 第87-122页 |
| 6.1 金牛话跟鄂东南8县市的比较 | 第87-106页 |
| 6.1.1 声调的比较 | 第87-89页 |
| 6.1.2 声母的比较 | 第89-93页 |
| 6.1.3 韵母的比较 | 第93-103页 |
| 6.1.4 金牛话与8县市语音的亲疏关系 | 第103-106页 |
| 6.2 金牛话跟武汉话、鄂州话以及南昌话的比较 | 第106-122页 |
| 6.2.1 声调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 6.2.2 声母的比较 | 第107-111页 |
| 6.2.3 韵母的比较 | 第111-119页 |
| 6.2.4 金牛话跟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以及赣语的亲疏关系 | 第119-122页 |
| 7 结论 | 第122-126页 |
| 7.1 论文的总体结论 | 第122-124页 |
| 7.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24-126页 |
| 附录 田野调查研究日志 | 第126-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