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写符号 | 第16-18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1 禽肉腐败微生物研究 | 第19-22页 |
1.1 禽肉中的腐败微生物 | 第19-21页 |
1.2 温度对腐败微生物的影响 | 第21-22页 |
2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介导的细菌群体感应系统 | 第22-25页 |
2.1 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 第23-24页 |
2.2 生长阶段和培养基对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的影响 | 第24页 |
2.3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系统 | 第24-25页 |
3 基于生物传感菌的AHLs检测 | 第25-31页 |
3.1 检测中短链AHL信号分子的生物传感菌 | 第26-27页 |
3.2 检测长链AHLs的生物传感菌 | 第27页 |
3.3 其他生物传感菌 | 第27-28页 |
3.4 基于生物传感菌的AHLs检测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3.5 干扰生物传感菌检测AHLs的因素 | 第29-31页 |
4 群体感应系统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 | 第31-33页 |
4.1 群体感应对食品腐败的调控 | 第31-32页 |
4.2 群体感应对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 | 第32-33页 |
5 数学模型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5.1 微生物生长模型的研究 | 第33-35页 |
5.2 数学模型在禽肉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6.1 选题依据 | 第37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9页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49-139页 |
第一章 冷藏条件下温度波动对生鲜鸡贮藏特性的影响 | 第49-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9-5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3 讨论 | 第60-62页 |
4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第二章 生鲜鸡肉中产AHLs腐败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69-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1.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69页 |
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69-70页 |
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70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4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第三章 AHLs的相对定量方法 | 第83-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1.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83页 |
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83页 |
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83-84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0页 |
3 讨论 | 第90-92页 |
4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第四章 铜绿假单胞菌产AHLs动力学研究 | 第97-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0页 |
1.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97页 |
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97页 |
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97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97-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9页 |
3 讨论 | 第109-111页 |
4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第五章 AHLs对假单胞菌活性及粘附性的影响 | 第117-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1页 |
1.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117页 |
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117-118页 |
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118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118-1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30页 |
3 讨论 | 第130-132页 |
4 结论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全文结论 | 第139-141页 |
创新说明 | 第141-143页 |
工作展望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9页 |
附录 | 第149-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