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以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为例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一、引言 | 第7-9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12-14页 |
| 三、跨文化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 (一)文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 1.文化是什么 | 第14页 |
| 2.文化认同 | 第14-15页 |
|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1.跨文化交际的界定 | 第15-16页 |
| 2.跨文化意识的界定 | 第16页 |
| (三)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 第16-17页 |
| 四、教师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 | 第17-22页 |
| (一)教师在对外汉语中跨文化的案例分析 | 第17-21页 |
| 1.“碰钉子”、“走后门” | 第17-18页 |
| 2.刻板印象 | 第18-19页 |
| 3.围巾还是口罩 | 第19-20页 |
| 4.生活方式差异 | 第20-21页 |
| (二)教师跨文化交际障碍造成的原因 | 第21-22页 |
| 1.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 第21页 |
| 2.教师的教学手段 | 第21-22页 |
| 3.教师的综合素质 | 第22页 |
| 五、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 | 第22-29页 |
| (一)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表现 | 第22-28页 |
| 1.见面打招呼 | 第22-23页 |
| 2.对待课堂的态度 | 第23-25页 |
| 3.生理现象的文化解释 | 第25-26页 |
| 4.时间观念 | 第26-28页 |
| (二) 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形成的原因 | 第28-29页 |
| 1.价值观念 | 第28-29页 |
| 2.民族性格 | 第29页 |
| 3.自然环境 | 第29页 |
| 六、解决策略与思考 | 第29-33页 |
| (一)教学效果 | 第30页 |
| (二)学生兴趣 | 第30-31页 |
| (三)师生关系 | 第31页 |
| (四)教学内容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附录 | 第34-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