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裂殖壶菌概述 | 第9页 |
1.2 裂殖壶菌产DHA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1 营养成分对裂殖壶菌产脂的影响 | 第9-13页 |
1.2.2 基于代谢调控的产脂条件优化 | 第13页 |
1.2.3 基于基因工程的产脂条件优化 | 第13-14页 |
1.3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和策略 | 第14-17页 |
1.3.1 薄层色谱法 | 第15-16页 |
1.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16页 |
1.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第16-17页 |
1.3.4 其它方法 | 第17页 |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17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裂殖壶菌的脂质组成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3.1 不同脂质组分的分离 | 第19-20页 |
2.3.2 中性脂组成分析 | 第20页 |
2.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20页 |
2.3.4 甘油三酯组成分析 | 第20-2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2.4.1 脂质组成 | 第21页 |
2.4.2 脂肪酸组成 | 第21-22页 |
2.4.3 甘油三酯组成 | 第22-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不同碳源发酵条件下裂殖壶菌的脂质组学研究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3.2.1 菌株 | 第27页 |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3.2.3 培养基 | 第27-2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3.1 发酵罐发酵方法 | 第28页 |
3.3.2 碳氮源浓度测定 | 第28页 |
3.3.3 干菌体生物量测定 | 第28页 |
3.3.4 总脂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3.3.5 脂肪酸变化规律 | 第29页 |
3.3.6 甘油三酯变化规律 | 第2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3.4.1 不同发酵条件下裂殖壶菌的生长特性 | 第29-30页 |
3.4.2 不同发酵条件下裂殖壶菌的脂肪酸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3.4.3 不同发酵条件下裂殖壶菌的甘油三酯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3.4.4 不同碳源条件下裂殖壶菌脂质组学分析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裂殖壶菌关键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 第35-4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4.2.1 菌株和质粒 | 第35页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4.2.3 培养基和菌株生长条件 | 第35-3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4.3.1 脂肪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36页 |
4.3.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6-37页 |
4.3.3 重组表达质粒的验证 | 第37页 |
4.3.4 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7页 |
4.3.5 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PCR鉴定 | 第37-38页 |
4.3.6 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菌的诱导表达 | 第38页 |
4.3.7 脂肪酶活性分析 | 第3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4.4.1 脂肪酶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38-39页 |
4.4.2 脂肪酶基因STGL1的克隆 | 第39-40页 |
4.4.3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40页 |
4.4.4 脂肪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40-41页 |
4.4.5 脂肪酶的诱导表达 | 第41-42页 |
4.4.6 脂肪酶的酶活初步分析 | 第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