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SoC技术与NoC技术 | 第14-18页 |
1.1.1 超深亚微米SoC技术与发展 | 第14-15页 |
1.1.2 SoC的局限性与NoC简介 | 第15-17页 |
1.1.3 SoC的设计与验证 | 第17-18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 论文章节与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系统控制单元与复位技术 | 第20-30页 |
2.1 系统控制单元技术概览 | 第20页 |
2.2 复位控制 | 第20-24页 |
2.2.1 外部复位(External/HardWare Reset) | 第20页 |
2.2.2 软复位(Soft Reset) | 第20-21页 |
2.2.3 局部复位(Partial Reset) | 第21-22页 |
2.2.4 复位规格表 | 第22-24页 |
2.3 启动控制 | 第24-25页 |
2.3.1 引脚初始化 | 第24页 |
2.3.2 E-fuse初始化 | 第24-25页 |
2.4 看门狗 | 第25页 |
2.5 内外部中断处理 | 第25-26页 |
2.5.1 WDT中断 | 第26页 |
2.5.2 外部中断和周边设备中断 | 第26页 |
2.6 E-fuse简介 | 第26-27页 |
2.7 其他功能 | 第27-2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设计自动化的建模与实现 | 第30-48页 |
3.1 自动化的目的与条件 | 第30-31页 |
3.2 Perl与VHDL简介 | 第31-34页 |
3.2.1 Perl | 第31-33页 |
3.2.2 VHDL | 第33-34页 |
3.3 通用复位模型CRM的结构 | 第34-35页 |
3.4 通用复位模型CRM自动化生成的实现 | 第35-42页 |
3.4.1 程序包定义 | 第35-36页 |
3.4.2 scu_rm-rtl-a.vhd的框架结构 | 第36-37页 |
3.4.3 复位矩阵的自动化生成 | 第37-42页 |
3.5 子模块互联的建模 | 第42-43页 |
3.6 子模块互联的自动化实现 | 第43-45页 |
3.7 寄存器的自动化生成 | 第45-47页 |
3.8 寄存器自动化生成的实现 | 第4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验证自动化的建模与实现 | 第48-68页 |
4.1 测试平台的结构与建模 | 第48-50页 |
4.2 测试平台自动化生成实现 | 第50-58页 |
4.2.1 Test Bench结构体——TBA生成 | 第50-53页 |
4.2.2 ioc_pdef文件生成 | 第53-55页 |
4.2.3 ioc1_init文件生成 | 第55-58页 |
4.3 测试用例的结构与建模 | 第58-60页 |
4.4 测试用例自动化生成的实现 | 第60-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针对自动化生成代码的验证 | 第68-74页 |
5.1 Verification与Validation | 第68-69页 |
5.2 用自动化测试用例验证自动化设计 | 第69-70页 |
5.3 形式验证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