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苜蓿材料产量、品质、耐盐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3-32页 |
1.1 苜蓿在国内外的种植利用 | 第14-17页 |
1.1.1 我国苜蓿来源及种植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1.1.2 国外苜蓿起源及种植利用现状 | 第15-17页 |
1.2 苜蓿农艺性状研究 | 第17-21页 |
1.2.1 茎粗 | 第17-18页 |
1.2.2 株高 | 第18页 |
1.2.3 生长速度 | 第18-19页 |
1.2.4 分枝数 | 第19页 |
1.2.5 茎叶比 | 第19-20页 |
1.2.6 干鲜比 | 第20页 |
1.2.7 产量 | 第20-21页 |
1.3 品质 | 第21-22页 |
1.3.1 粗蛋白 | 第21页 |
1.3.2 粗纤维 | 第21-22页 |
1.4 抗逆性研究 | 第22-24页 |
1.4.1 耐寒性 | 第22页 |
1.4.2 耐盐性 | 第22-23页 |
1.4.3 耐旱性 | 第23-24页 |
1.5 遗传多样性 | 第24-27页 |
1.5.1 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24-25页 |
1.5.2 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 第25页 |
1.5.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5-27页 |
1.5.4 分子标记在苜蓿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7页 |
1.6 蛋白质组研究 | 第27-30页 |
1.6.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 第28页 |
1.6.2 蛋白质组学的内容 | 第28-29页 |
1.6.3 蛋白质组的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6.4 苜蓿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32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2-35页 |
2.2.1 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 第32-33页 |
2.2.2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3-34页 |
2.2.3 耐盐性评价 | 第34-35页 |
2.2.4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第35页 |
2.2.5 蛋白质组 | 第3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5-39页 |
2.3.1 农艺性状测定 | 第35-36页 |
2.3.2 遗传多样性 | 第36-37页 |
2.3.3 耐盐性评价 | 第37页 |
2.3.4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第37-38页 |
2.3.5 蛋白质组研究 | 第38-39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9-41页 |
2.4.1 农艺性状分析 | 第39-40页 |
2.4.2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 第40页 |
2.4.3 耐盐性分析 | 第40页 |
2.4.4 新品系生产性能分析 | 第40页 |
2.4.5 蛋白质组分析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83页 |
3.1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 第41-43页 |
3.1.1 农艺性状分析 | 第41-42页 |
3.1.2 苜蓿各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42页 |
3.1.3 供试材料与标准品种之间的关联度及排序 | 第42-43页 |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48页 |
3.2.1 分子标记分析 | 第43-46页 |
3.2.2 群体结构 | 第46-48页 |
3.3 苜蓿耐盐性研究 | 第48-66页 |
3.3.1 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 第48-57页 |
3.3.2 幼苗期耐盐性评价 | 第57-66页 |
3.4 苜蓿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第66-74页 |
3.4.1 供试年温度和产量的变化 | 第66-68页 |
3.4.2 供试材料三茬草产量变化 | 第68-70页 |
3.4.3 供试材料营养品质比较 | 第70-74页 |
3.5 蛋白质组分析 | 第74-83页 |
3.5.1 蛋白质鉴定的基本信息 | 第74-77页 |
3.5.2 差异蛋白GO分析 | 第77-80页 |
3.5.3 KEGG通路分析 | 第80-83页 |
4 讨论 | 第83-90页 |
4.1 农艺性状的重要性 | 第83-84页 |
4.2 分子标记的直观性 | 第84-85页 |
4.2.1 SSR引物的筛选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84页 |
4.2.2 种群结构的划分 | 第84-85页 |
4.3 耐盐性鉴定 | 第85-88页 |
4.3.1 耐盐时期的研究 | 第85页 |
4.3.2 耐盐溶液和浓度的选择 | 第85-86页 |
4.3.3 耐盐指标筛选及耐盐性鉴定方法 | 第86-88页 |
4.4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第88-89页 |
4.4.1 产量性状的鉴定 | 第88页 |
4.4.2 品质性状的研究 | 第88-89页 |
4.5 蛋白质组研究 | 第89-90页 |
5 结论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附录 | 第10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