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一) 美术基础教育对于地方文化传承的作用 | 第13-14页 |
(二)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14页 |
(三) D县农民画自身影响力的白描及其引发的思考 | 第14-15页 |
(四) D县农民画课程的出现 | 第15-16页 |
(五) 个人生活背景和研究的兴趣所在 | 第16-17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5页 |
(一) 课程 | 第20-21页 |
(二) 农民画 | 第21-23页 |
(三) 农民画课程 | 第23-24页 |
(四) 发生学 | 第24-2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5-39页 |
(一) 农民画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二) 农民画进入中小学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三) 发生学方法论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现状 | 第30-33页 |
(四) 运用发生学进行教育学研究的现状 | 第33-36页 |
(五)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 第39-62页 |
一、研究的方法论 | 第39-50页 |
(一) 发生学方法论的概念界定 | 第39-40页 |
(二) 发生学方法论的发展 | 第40-42页 |
(三) 发生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 第42-43页 |
(四) 发生学方法论的特点 | 第43-44页 |
(五) 发生学方法论在实际研究中运用的步骤 | 第44-46页 |
(六) 发生学方法论的原则 | 第46-47页 |
(七) 发生学方法论在D县农民画课程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47-50页 |
二、研究的取向与分析框架 | 第50-54页 |
(一) 研究的取向 | 第50-51页 |
(二) 研究分析框架 | 第51-54页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54-56页 |
(一) 文献法 | 第54-55页 |
(二) 作品分析法 | 第55页 |
(三) 结构分析法 | 第55-56页 |
(四) 本质性个案研究方法 | 第56页 |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56-62页 |
(一) 样本所在区域的确定 | 第57-58页 |
(二) 个案样本中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58-62页 |
第四章 研究过程 | 第62-94页 |
一、前期准备 | 第62-63页 |
二、进入研究现场 | 第63-81页 |
(一) 初识D县——平实其外金玉其中的震撼 | 第63-65页 |
(二) 反思后研究方案的出炉 | 第65-69页 |
(三) 再识D县——日渐热络的关系 | 第69-72页 |
(四) 反思后研究方案的调整 | 第72-74页 |
(五) 深识D县——矛盾背后的追问 | 第74-78页 |
(六) 反思后研究方案的再次调整 | 第78页 |
(七) 终识D县——不舍 | 第78-80页 |
(八) 撤离研究现场亲身体验绘画农民画作品的完成 | 第80-81页 |
三、研究者的角色 | 第81-82页 |
四、资料收集 | 第82-85页 |
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85-90页 |
(一) 资料的整理 | 第86-88页 |
(二) 资料分类编码 | 第88-89页 |
(三) 资料分析 | 第89-90页 |
六、研究的效度和伦理 | 第90-94页 |
(一) 研究的效度 | 第90-92页 |
(二) 研究的伦理 | 第92-94页 |
第五章 背景追溯:D县农民画发生的历史考察 | 第94-113页 |
一、D县农民画发生的起点 | 第94-107页 |
(一) 民间美术为根系的D县农民画发生原始基因 | 第95-100页 |
(二) 民间美术与跃进思想融合下D县农民画发生的萌芽 | 第100-102页 |
(三) 政治大环境下D县农民画发生的真正起点 | 第102-105页 |
(四) D县农民画为什么会得以发生? | 第105-107页 |
二、D县农民画发生的过程 | 第107-113页 |
(一) 非完全意义上的“农民”的加入,回归民风、民俗的召唤 | 第107-110页 |
(二) 相对“沉默期”后的农民画产业化加速发展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发生历程: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历史演进过程 | 第113-143页 |
一、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起点 | 第113-119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起点的历史透视 | 第113-116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依据是什么? | 第116-119页 |
二、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过程 | 第119-135页 |
(一) 摸着石头过河——农民画课程初期的自发艰难探索 | 第119-125页 |
(二)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农民画课程形成期的集中开发 | 第125-132页 |
(三) 调试与改进——农民画课程稳固期的日臻完善 | 第132-135页 |
三、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系统树” | 第135-143页 |
(一) “系统树” | 第135-138页 |
(二) D县农民画与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关系 | 第138-143页 |
第七章 意义探寻: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价值诠释 | 第143-161页 |
一、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价值观念呈现 | 第143-155页 |
(一) 学生感知的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价值 | 第143-146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价值实现中农民画指导教师的认识与困惑 | 第146-149页 |
(三) 其它人员感知的D县农民画课程价值 | 第149-155页 |
二、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价值演变过程 | 第155-159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程价值发生的模糊阶段 | 第155-156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价值发生的清晰阶段 | 第156-158页 |
(三) D县农民画课程价值发生的多元化阶段 | 第158-159页 |
三、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价值演变规律 | 第159-161页 |
第八章 要素互动: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要素和机制 | 第161-189页 |
一、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在场人”要素 | 第161-168页 |
(一) 农民画指导教师 | 第162-164页 |
(二) 校长 | 第164-165页 |
(三) 学生 | 第165-168页 |
二、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外部环境要素 | 第168-178页 |
(一) 政府 | 第168页 |
(二) 社会 | 第168-175页 |
(三) 教育研究机构 | 第175-178页 |
三、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机制 | 第178-189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生物发生律” | 第178-179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组织运行机制 | 第179-182页 |
(三) 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动力机制 | 第182-185页 |
(四) 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同化、顺应机制 | 第185-189页 |
第九章 结构平衡: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平衡态 | 第189-240页 |
一、D县农民画课程的目标体系 | 第189-200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 第189-191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在场人”对课程目标理解与确定依据 | 第191-200页 |
二、D县农民画课程设置类型 | 第200-214页 |
(一) 农民画校本课程 | 第201-204页 |
(二) 学科课堂教学渗透 | 第204-207页 |
(三) 农民画团体活动 | 第207-213页 |
(四) 农民画校园文化 | 第213-214页 |
三、D县农民画课程内容 | 第214-222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及原则 | 第214-217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内容:“在场人”复杂心态下坚定的选择 | 第217-222页 |
四、D县农民画课程实施的取向 | 第222-224页 |
五、D县农民画课堂教学 | 第224-234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 第224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堂教学过程 | 第224-228页 |
(三) D县农民画课堂教学模式 | 第228-232页 |
(四) D县农民画课堂教学方法 | 第232-234页 |
六、农民画课程评价 | 第234-240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235-236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 | 第236-240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第240-250页 |
一、结论 | 第240-244页 |
(一) D县农民画课程的发生是动态性、阶段性的 | 第240-241页 |
(二) D县农民画课程发生的价值“钟摆”现象 | 第241-242页 |
(三) D县农民画课程的发生机制图 | 第242-243页 |
(四) D县农民画课程的发生在“顺应”与“同化”间达到平衡态 | 第243-244页 |
二、建议 | 第244-250页 |
(一) 对个案D县的相关建议 | 第244-247页 |
(二) 对其他地区区域性民间美术文化课程发生的启示 | 第247-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250-255页 |
附录 | 第255-274页 |
后记 | 第274-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