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 | 第16-24页 |
一、关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历程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本内容的研究 | 第17-22页 |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和反思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24-30页 |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 第25-26页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四、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 第27-29页 |
五、课程实施程度的研究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一、高中新课程实施总体情况的研究 | 第30页 |
二、高中具体学科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32-43页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一、研究取向 | 第33-35页 |
二、进入研究现场 | 第35-36页 |
三、搜集数据方法 | 第36-38页 |
四、分析数据的方法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第40-41页 |
一、研究的信度问题 | 第40页 |
二、研究的效度问题 | 第40-41页 |
三、处理好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角色 | 第41页 |
第四节 研究伦理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个案学校状况描述:一路走来 持续改进 | 第43-59页 |
第一节 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 | 第43-45页 |
一、学校的基本状况 | 第43页 |
二、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落实 | 第45-50页 |
一、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探索之路 | 第45-49页 |
二、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落实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和推介 | 第50-54页 |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 | 第51-52页 |
二、学校文化的推介和完善 | 第52-54页 |
第四节 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 第54-59页 |
一、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第54-56页 |
二、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学校课程规划:唤醒心灵课程体系 | 第59-84页 |
第一节 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 | 第59-66页 |
一、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 第59-61页 |
二、融入唤醒心灵教育理念 | 第61-63页 |
三、分析学生发展需求 | 第63-66页 |
第二节 课程规划的历程 | 第66-75页 |
一、最初的梦想 | 第66-67页 |
二、认识课程规划的重要 | 第67-69页 |
三、尝试推进综合素质培养 | 第69-72页 |
四、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 第72-73页 |
五、借助国际合作办学契机 | 第73-75页 |
第三节 课程规划方案 | 第75-84页 |
一、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 第75-79页 |
二、课程规划中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 第79-81页 |
三、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运行策略 | 第81-84页 |
第五章 国家课程校本化: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 第84-115页 |
第一节 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实施 | 第84-90页 |
一、满足开足和开齐各类课程的基本要求 | 第84-87页 |
二、制定学生选课指导与课程修习计划 | 第87-88页 |
三、逐步推进多元化评价 | 第88-90页 |
第二节 国家课程的分类实施 | 第90-107页 |
一、保证核心课程的基础性 | 第90-100页 |
二、设计基于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课程 | 第100-101页 |
三、充分体现选择性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 | 第101-105页 |
四、举步维艰的技术课程 | 第105-106页 |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与落实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国家课程的分层实施 | 第107-112页 |
一、学生能力分组的意义与操作 | 第107-108页 |
二、不同能力分组下的学科课程分层教学 | 第108-110页 |
三、同一能力分组下的分层教学 | 第110-112页 |
四、分层教学选择性的限制 | 第112页 |
第四节 调适: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博弈 | 第112-115页 |
一、“基础性+选择性”是高中课程调适的前提 | 第113-114页 |
二、应对高考与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衡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可以放飞的天空 | 第115-144页 |
第一节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的基本思路 | 第115-121页 |
一、适应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 | 第115-118页 |
二、体现学校教育理念与文化 | 第118-119页 |
三、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 | 第121-132页 |
一、高位设计 目标统一 | 第121-122页 |
二、探寻价值 博雅育人 | 第122-124页 |
三、统筹规划 体系设置 | 第124-132页 |
第三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 | 第132-139页 |
一、强化教师指导作用 | 第132页 |
二、鼓励学生身心活动 | 第132-134页 |
三、建立“小先生”机制 | 第134-135页 |
四、合理利用零散资源 | 第135-138页 |
五、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 第139-142页 |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成效 | 第139-141页 |
二、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困境 | 第141-14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七章 学校课程实施的焦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进 | 第144-190页 |
第一节 单元整体学习——基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程实施 | 第144-160页 |
一、单元整体学习的选择 | 第144-147页 |
二、单元整体学习的操作实践 | 第147-154页 |
三、单元整体学习的案例 | 第154-160页 |
第二节 问题式自主学习——基于课堂结构改进的课程实施 | 第160-177页 |
一、问题式自主学习的演进 | 第160-163页 |
二、问题式自主学习的实践 | 第163-170页 |
三、问题式自主学习的课例 | 第170-177页 |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基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 | 第177-190页 |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缘由 | 第177-178页 |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 第178-185页 |
三、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案例 | 第185-190页 |
第八章 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0-208页 |
第一节 课程实施历程与关键点 | 第190-194页 |
一、课程实施的历程 | 第190-193页 |
二、课程实施的关键点 | 第193-194页 |
第二节 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 第194-208页 |
一、课程政策本身的影响 | 第194-196页 |
二、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 第196-203页 |
三、学校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203-206页 |
四、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206-207页 |
五、管理手段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207-20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208-21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208-211页 |
一、L中学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呈现了课程实施的张力 | 第208-209页 |
二、课程变革是学校专业习惯基础上的文化渐变过程 | 第209-210页 |
三、校长的“使命感”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动力 | 第210页 |
四、课程实施是变革动力与变革阻力相互抗衡的过程 | 第210页 |
五、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形态是妥协与创新并存的课程调适的结果 | 第210-211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211-213页 |
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 第211页 |
二、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 第211页 |
三、为高中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 第211-212页 |
四、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 第212-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4页 |
后记 | 第224-227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