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教育信息化评估框架研究 | 第12-14页 |
| ·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第14-17页 |
| ·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模型及方法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18-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的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路线与方法 | 第21-24页 |
| ·研究路线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2 湖北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4-4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指标体系 | 第24-3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及典型的指标体系 | 第24-32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及典型的指标体系 | 第32-35页 |
|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5-37页 |
|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5-36页 |
|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与内容 | 第36-37页 |
| ·评估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37-40页 |
| ·评估指标体系的筛选步骤与方法 | 第37-38页 |
| ·湖北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评估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湖北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调研 | 第41-45页 |
| ·调研方法 | 第41页 |
| ·调研过程 | 第41-42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1页 |
| ·样本的选取 | 第41-42页 |
|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 第42-44页 |
| ·数据的清理 | 第42页 |
|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湖北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45-59页 |
|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第45-46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 第45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 第45-46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流程 | 第46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46-47页 |
| ·缺失值处理 | 第46-47页 |
| ·标准化处理 | 第47页 |
| ·评估模型的设定 | 第47-49页 |
| ·评估模型的建构 | 第47-48页 |
| ·评估模型的假设 | 第48-49页 |
| ·评估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9-55页 |
| ·模型的估计 | 第49-50页 |
| ·模型的修正 | 第50-53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53-55页 |
| ·评估模型的二阶因子分析 | 第55-57页 |
| ·模型的估计 | 第55-56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56-57页 |
| ·模型的结果 | 第57页 |
| ·指标权重测算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5 湖北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实证评估 | 第59-70页 |
| ·评估方法设计 | 第59-60页 |
| ·整体水平测算方法 | 第59-60页 |
| ·单个维度水平测算方法 | 第60页 |
| ·湖北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测评与分析 | 第60-65页 |
| ·各市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水平比较分析 | 第60-63页 |
| ·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水平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 ·教学点、小学、初中、高中数字化校园水平比较分析 | 第64-65页 |
| ·湖北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差异分析 | 第65-69页 |
| ·差异分析方法概述 | 第65页 |
| ·各市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水平差异分析 | 第65-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 ·论文总结 | 第70页 |
|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70-71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1页 |
|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