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汉英指示代词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 汉语指示代词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英语指示代词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1-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汉英指示代词研究 | 第13-18页 |
一、汉英指示代词的来源 | 第13-15页 |
(一) 汉语指示代词的来源 | 第13-14页 |
(二) 英语指示代词的来源 | 第14-15页 |
二、汉英指示代词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一) 汉语指示代词的界定 | 第15页 |
(二) 英语指示代词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三、汉英指示代词的分类 | 第16-18页 |
(一) 汉语指示代词的分类 | 第16-17页 |
(二) 英语指示代词的分类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 第18-39页 |
一、汉英指示代词句法功能对比 | 第18-23页 |
(一) 汉语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 第18-20页 |
(二) 英语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 第20-22页 |
(三) 二者异同 | 第22-23页 |
二、汉英指示代词语义功能的对比 | 第23-32页 |
(一) 时间距离对比 | 第24-26页 |
(二) 空间距离对比 | 第26-29页 |
(三) 心理距离对比 | 第29-32页 |
(四) 对比结果分析 | 第32页 |
三、汉英指示代词语用功能对比 | 第32-39页 |
(一) 人称指示 | 第33-34页 |
(二) 时间指示 | 第34-37页 |
(三) 地点指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针对英语国家留学生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 第39-45页 |
一、指示代词出现的偏误类型 | 第39-42页 |
(一) 名词照应误用为指示代词照应 | 第39页 |
(二) 指示代词照应误用为名词照应 | 第39-40页 |
(三) 零形式照应误用为指示代词照应 | 第40-41页 |
(四) 指示代词照应误用为零形式照应 | 第41页 |
(五) 误用指示代词"这/那" | 第41-42页 |
二、指示代词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42-43页 |
(一)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二) 教材编写的不足 | 第42-43页 |
(三) 语际干扰 | 第43页 |
(四) 学习策略的影响 | 第43页 |
三、指示代词的教学策略 | 第43-45页 |
(一) 注重语段教学 | 第43-44页 |
(二) 注重指示代词语篇照应中用法的讲解 | 第44页 |
(三) 克服母语负迁移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