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维吾尔语论文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比喻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0页
 第一节 国内外比喻研究的简要回顾第14-30页
   ·国外的比喻研究第14-21页
   ·国内的比喻研究第21-30页
 第二节 维吾尔语比喻的研究现状第30-50页
   ·维吾尔族及其语言第30-32页
   ·维吾尔语比喻的研究现状第32-41页
   ·维吾尔语比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研究方法和理论假设第42-50页
第二章 比喻的形成机制与维吾尔语的语言特征第50-81页
 第一节 比喻的形成机制第50-57页
  1. 语言中的两种语义关系及其向比喻关系的发展第50-54页
   ·相似关系第50-53页
   ·同一关系第53-54页
  2. 比喻关系第54-57页
   ·比喻关系:从相似到同一第54-55页
   ·从相似关系发展为明喻第55-56页
   ·从同一关系发展为暗喻第56页
   ·同一关系的进一步强化是隐喻第56-57页
 第二节 使用比喻的两种意图第57-61页
   ·图形与背景理论与比喻关系第57-59页
   ·使用比喻的两种意图第59-61页
 第三节 维语的语言特征与维语中比喻的基本语言类型第61-81页
  1. 维语中表示相似关系和同一关系的语言形式第61-69页
   ·维语作为黏着语的主要语言特征第61-62页
   ·维语中表示同一关系的语言形式第62-66页
   ·维语中表示相似关系的语言形式第66-69页
  2. 维语中比喻的基本语言类型第69-79页
   ·显喻第69-73页
     ·话语形式的显喻第69-72页
     ·词语形式的显喻词第72-73页
   ·隐喻第73-79页
     ·话语形式的隐喻第73-75页
     ·词语形式的隐喻第75-79页
  3. 比喻中的多种类型第79-81页
第三章 维吾尔语中话语形式的比喻第81-109页
 第一节 维吾尔语话语形式的显喻第81-97页
  1. 显喻的两种类型及其特征第81-97页
   ·明喻及其主要格式第82-89页
     ·a和b都出现的明喻第82-84页
     ·只出现b的明喻第84-85页
     ·只出现a的明喻第85-87页
     ·a和b都不出现的明喻第87-89页
   ·暗喻及其基本格式第89-95页
     ·a和b都出现的暗喻第90-91页
     ·只出现b的暗喻第91-93页
     ·只出现a的暗喻第93-94页
     ·a和b都不出现的暗喻第94-95页
   ·明喻与暗喻的比较以及暗喻的变化第95-97页
 第二节 隐喻的三种类型及其特征第97-109页
   ·比拟及其类型第97-103页
     ·拟人及其特征第98-99页
     ·拟物及其特征第99-101页
     ·比拟的几种语法形式第101-103页
   ·借喻及其特征第103-105页
   ·象征及其特征第105-107页
   ·小结第107-109页
第四章 维吾尔语中凝缩形式的比喻(固定的话语形式和词语形式)第109-145页
 第一节 比喻凝固的话语形式第109-120页
   ·谚语的显喻形式第109-115页
     ·谚语的明喻形式第109-112页
     ·谚语的暗喻形式第112-115页
   ·谚语的隐喻形式第115-119页
     ·谚语中的比拟第115-117页
     ·谚语中的借喻第117-118页
     ·谚语中的象征第118-119页
   ·小结第119-120页
 第二节 比喻凝固的词语形式第120-145页
   ·显喻词第121-131页
     ·无标记性显喻词第122-126页
     ·有标记性显喻词第126-131页
   ·隐喻词第131-142页
     ·比拟词第131-137页
     ·借喻词第137-141页
     ·比喻性象征词第141-142页
   ·小结第142-145页
第五章 维吾尔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第145-168页
 第一节 维语中的方位空间隐喻第146-153页
   ·数量(san miaqdar)第147-149页
   ·社会等级(i「timaij dεri「ε)第149-150页
   ·状态和质量(halεt wε sypεt)第150-153页
   ·小结第153页
 第二节 维语中的情感隐喻第153-168页
   ·维语有关“喜悦”的隐喻表达第154-157页
   ·维语有关“愤怒”的隐喻表达第157-162页
   ·维语中有关“恐惧”的隐喻表达第162-164页
   ·维语中有关“悲伤”的隐喻表达第164-166页
   ·小结第166-168页
第六章 结语第168-175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68-169页
   ·本文的主要观点第169-173页
   ·本文的主要特色第173页
   ·尚待研究之处第173-174页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174-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6页
后记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脉辨--论话语互动的连贯基础
下一篇: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