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辨--论话语互动的连贯基础
目录 | 第1-11页 |
论文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9-29页 |
·本研究的选题缘由 | 第19-24页 |
·本研究的目标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观点预设 | 第25-28页 |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连贯的语言学解释 | 第29-62页 |
·恩克维斯特问题与张德禄困惑 | 第29-35页 |
·连贯的认识要求 | 第30-31页 |
·连贯的概念性质 | 第31-32页 |
·关于连贯认识的分歧与统一 | 第32-34页 |
·连贯的开显与隐蔽 | 第34-35页 |
·连贯的语言学解释 | 第35-46页 |
·连贯的二元性特征 | 第36-39页 |
·显性与隐性之分 | 第37-38页 |
·主观与客观之分 | 第38页 |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分 | 第38-39页 |
·连贯研究的三类方法 | 第39-44页 |
·语言形式法 | 第39-41页 |
·语用推理法 | 第41-42页 |
·认知心理法 | 第42-44页 |
·语言学解释的范围与视角 | 第44-46页 |
·基于语言学解释的连贯认识及其突破 | 第46-51页 |
·语言学解释面临的根本问题 | 第51-54页 |
·衔接的无效性 | 第51-52页 |
·连贯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连贯的不确定性 | 第53-54页 |
·本研究对话语互动与连贯的基本认识 | 第54-60页 |
·话语的存在基础 | 第54-56页 |
·连贯的特性 | 第56-57页 |
·连贯的断面分析 | 第57-60页 |
·断面分析的基本内容 | 第58-59页 |
·断面分析的认知视角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连贯的哲学解释 | 第62-119页 |
·哲学中的连贯 | 第63-70页 |
·常识中的连贯 | 第63-64页 |
·文章学中的连贯 | 第64-67页 |
·心理学的连贯 | 第67-68页 |
·哲学中的连贯 | 第68-70页 |
·连贯与理性 | 第70-83页 |
·话语与理性 | 第71-72页 |
·理性与话语起源 | 第72-81页 |
·关于语言起源的思考 | 第72-75页 |
·最初的语言怎么产生 | 第75-77页 |
·唱与说的关系 | 第77-79页 |
·理性与语言的共同演化 | 第79-81页 |
·演化与个人话语的累积 | 第81-83页 |
·连贯与知识 | 第83-90页 |
·关于知识的考察 | 第83-84页 |
·知识的种类 | 第84-88页 |
·共有话语知识 | 第88-90页 |
·连贯与他心 | 第90-100页 |
·他心问题的由来 | 第92-94页 |
·他心问题的性质 | 第94-96页 |
·他心问题的消解 | 第96-98页 |
·话语分析的他心问题 | 第98-100页 |
·连贯与纯粹经验 | 第100-105页 |
·詹姆士的纯粹经验 | 第100-102页 |
·西田对纯粹经验的认识 | 第102-104页 |
·话语互动中的纯粹经验 | 第104-105页 |
·连贯与意向立场 | 第105-108页 |
·丹尼特的意向立场 | 第105-107页 |
·意向立场视角下的话语互动 | 第107-108页 |
·连贯与交往理性 | 第108-117页 |
·Reason与Rationality的区分 | 第108-109页 |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 | 第109-113页 |
·主体间性与话语互动 | 第113-116页 |
·交往理性对话语分析的启示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话语连贯的规范性 | 第119-168页 |
·连贯的多样性与规范性 | 第119-133页 |
·连贯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 第121-124页 |
·连贯的规范性 | 第124-133页 |
·连贯是规范而不是规则 | 第127-129页 |
·连贯基于两两相接 | 第129-131页 |
·两两相接的条件限制 | 第131-133页 |
·语词和话语片段 | 第133-154页 |
·话语片段与概念的关系 | 第134-154页 |
·词、事物、概念 | 第134-154页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第136-140页 |
·洛克、贝克莱、莱布尼兹的观点 | 第140-144页 |
·穆勒、弗雷格的观点 | 第144-148页 |
·特定描述话与话语片段 | 第148-154页 |
·连贯因子 | 第154-166页 |
·话语片段的活性 | 第154-157页 |
·原生概念和次生概念 | 第157-160页 |
·话语的累积差异 | 第160-164页 |
·连贯因子的种类 | 第164-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五章 话语连贯与理解 | 第168-224页 |
·不同话语脉络的连贯 | 第169-198页 |
·语脉和语脉连贯 | 第171-176页 |
·情脉与情脉连贯 | 第176-182页 |
·意脉与意脉连贯 | 第182-193页 |
·意脉与索绪尔的符号概念 | 第183-187页 |
·意脉与词义三要素 | 第187-190页 |
·意脉与词义类型 | 第190-193页 |
·理脉与理脉连贯 | 第193-198页 |
·理脉及其表现 | 第194-196页 |
·理脉与可预见性话语 | 第196-198页 |
·话语理解 | 第198-222页 |
·关于理解的理解 | 第199-208页 |
·理解的内容 | 第201-203页 |
·理解的方法 | 第203-205页 |
·理解的条件 | 第205-208页 |
·话语理解的合作原则 | 第208-222页 |
·对“原则”的理解 | 第209-212页 |
·格莱斯合作原则与格莱斯问题 | 第212-215页 |
·维特根斯坦的自然理解论 | 第215-218页 |
·陈嘉映的理解的合作原则 | 第218-2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224页 |
第六章 理解的合作原则与连贯的脉络结构 | 第224-261页 |
·理解的合作原则的四个守则 | 第226-239页 |
·因子同类守则 | 第227-231页 |
·因子等量守则 | 第231-235页 |
·因子活性方式守则 | 第235-237页 |
·脉络一致守则 | 第237-239页 |
·理解的合作原则的运用 | 第239-250页 |
·遵守的情况 | 第241-242页 |
·违背的情况 | 第242-250页 |
·因子同类而不等量 | 第243-246页 |
·因子相异而脉络错乱 | 第246-250页 |
·连贯的脉络结构 | 第250-259页 |
·纯脉连贯 | 第250-251页 |
·杂脉连贯 | 第251-256页 |
·脉贯实例分析 | 第256-259页 |
·语脉首先凸显的杂脉连贯 | 第256-257页 |
·意脉首先凸显的杂脉连贯 | 第257-258页 |
·情脉首先凸显的杂脉连贯 | 第258页 |
·理脉首先凸显的杂脉连贯 | 第258-259页 |
·本章小结 | 第259-26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61-267页 |
·本研究的全新思想 | 第261-263页 |
·本研究的创新汇总 | 第263-264页 |
·本研究的实际价值 | 第264-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77页 |
后记 | 第277-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