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网络成瘾 | 第13-15页 |
1.1.1 网络成瘾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 | 第13-14页 |
1.1.3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测量 | 第14-15页 |
1.1.4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 | 第15-17页 |
1.2.1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定义 | 第15-16页 |
1.2.2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的相关理论 | 第16页 |
1.2.3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测量 | 第16-17页 |
1.2.4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1.3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 第17-18页 |
1.4 情绪智力在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间的关系 | 第18-20页 |
1.4.1 情绪智力的概念 | 第18页 |
1.4.2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3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 第19页 |
1.4.4 情绪智力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 | 第19-20页 |
1.5 心理韧性在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1.5.1 心理韧性的概念 | 第20页 |
1.5.2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5.3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21页 |
1.5.4 心理韧性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 | 第21-22页 |
1.6 青少年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22-23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3-2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3 施测程序 | 第27-28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8-36页 |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28页 |
4.2 青少年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网络成瘾现状 | 第28-31页 |
4.2.1 性别差异检验 | 第28-29页 |
4.2.2 年级差异检验 | 第29-30页 |
4.2.3 家庭所在地差异检验 | 第30页 |
4.2.4 是否独生的差异检验 | 第30-31页 |
4.3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 | 第31-36页 |
4.3.1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4.3.2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对网络成瘾的预测 | 第32页 |
4.3.3 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32-33页 |
4.3.4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33-34页 |
4.3.6 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检验 | 第34-36页 |
5 讨论 | 第36-40页 |
5.1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 第36-37页 |
5.2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 | 第37-40页 |
5.2.1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对网络成瘾的预测 | 第37页 |
5.2.2 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 | 第37-38页 |
5.2.3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 第38页 |
5.2.4 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38-4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6.1 结论 | 第4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7 教育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1 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 | 第51-53页 |
附录2 情绪智力量表 | 第53-55页 |
附录3 心理韧性量表 | 第55-57页 |
附录4 网络成瘾测验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