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藤茶简介 | 第10-11页 |
1.2 藤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1-13页 |
1.2.1 多酚类化合物 | 第11-12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2页 |
1.2.3 茶色素 | 第12页 |
1.2.4 硒元素 | 第12-13页 |
1.2.5 其他 | 第13页 |
1.3 茶的发酵 | 第13-15页 |
1.3.1 适用于茶发酵的菌体特征 | 第13页 |
1.3.2 适用于茶发酵的菌体种类 | 第13-15页 |
1.3.2.1 霉菌 | 第14页 |
1.3.2.2 细菌 | 第14页 |
1.3.2.3 酵母菌 | 第14页 |
1.3.2.4 食用真菌 | 第14-15页 |
1.4 茶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1 水 | 第15页 |
1.4.2 氧气 | 第15页 |
1.4.3 温度 | 第15-16页 |
1.5 茶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5.1 提取温度 | 第16页 |
1.5.2 提取时间 | 第16页 |
1.5.3 提取次数 | 第16-17页 |
1.5.4 茶水比 | 第17页 |
1.6 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17-20页 |
1.6.1 溶剂萃取法 | 第17-18页 |
1.6.1.1 煎煮法 | 第17-18页 |
1.6.1.2 浸渍法 | 第18页 |
1.6.1.3 回流法 | 第18页 |
1.6.1.4 渗漉法 | 第18页 |
1.6.2 微波提取法 | 第18-19页 |
1.6.3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9页 |
1.6.4 超临界萃取法 | 第19页 |
1.6.5 酶提取法 | 第19-20页 |
1.6.6 水蒸气蒸馏法 | 第20页 |
1.7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20-21页 |
1.7.1 茶多酚化合物的变化 | 第20页 |
1.7.2 氨基酸的变化 | 第20-21页 |
1.7.3 可溶性糖的变化 | 第21页 |
1.7.4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变化 | 第21页 |
1.8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展望 | 第21-22页 |
1.9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藤茶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高溶出率藤茶饮品的制备 | 第23-3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 | 第23-24页 |
2.2.1 原料 | 第23页 |
2.2.2 药品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3 仪器 | 第24页 |
2.3 方法 | 第24-27页 |
2.3.1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2 茶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3 发酵菌种的优化 | 第26页 |
2.3.4 发酵时间的优化 | 第26页 |
2.3.5 发酵温度的优化 | 第26页 |
2.3.6 接种量的优化 | 第26-27页 |
2.3.7 藤茶发酵前后的对比 | 第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2.4.1 发酵菌种的选择 | 第27-28页 |
2.4.2 发酵时间的选择 | 第28-29页 |
2.4.3 发酵温度的选择 | 第29-30页 |
2.4.4 接种量的选择 | 第30-31页 |
2.4.5 藤茶发酵前后的对比 | 第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藤茶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富含茶红素藤茶饮品的制备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 | 第32-33页 |
3.2.1 原料 | 第32页 |
3.2.2 药品与试剂 | 第32-33页 |
3.2.3 仪器 | 第33页 |
3.3 方法 | 第33-35页 |
3.3.1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3.3.2 茶红素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3 提取时间的选择 | 第34页 |
3.3.4 提取温度的选择 | 第34页 |
3.3.5 茶水比的选择 | 第34页 |
3.3.6 提取级数的选择 | 第34-35页 |
3.3.7 富含茶红素藤茶饮品的制备 | 第3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3.4.1 提取时间的选择 | 第35-37页 |
3.4.2 提取温度的选择 | 第37-38页 |
3.4.3 茶水比的选择 | 第38-40页 |
3.4.4 提取级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3.4.5 富含茶红素藤茶饮品的制备 | 第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茶多酚氧化制备茶红素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材料 | 第42-43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42-43页 |
4.2.2 仪器 | 第43页 |
4.3 方法 | 第43-45页 |
4.3.1 碱种类的选择 | 第43页 |
4.3.2 碱浓度的选择 | 第43-44页 |
4.3.3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44页 |
4.3.4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4页 |
4.3.5 茶多酚浓度的选择 | 第44页 |
4.3.6 酸化条件的选择 | 第44-45页 |
4.3.6.1 盐酸用量的选择 | 第44页 |
4.3.6.2 酸化温度的选择 | 第44-45页 |
4.3.6.3 酸化时间的选择 | 第45页 |
4.3.7 茶红素转化率的计算 | 第4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4.4.1 碱种类的选择 | 第45-46页 |
4.4.2 碱浓度的选择 | 第46页 |
4.4.3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46-47页 |
4.4.4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7-48页 |
4.4.5 茶多酚浓度的选择 | 第48-49页 |
4.4.6 酸化条件的选择 | 第49-51页 |
4.4.6.1 盐酸用量的选择 | 第49页 |
4.4.6.2 酸化温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4.4.6.3 酸化时间的选择 | 第50-51页 |
4.4.7 茶红素转化率的计算 | 第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