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L-异亮氨酸简述 | 第10页 |
1.2 L-异亮氨酸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2.1 L-异亮氨酸的分子结构 | 第10-11页 |
1.2.2 L-异亮氨酸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 第11页 |
1.3 L-异亮氨酸于食品和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1 L-异亮氨酸于食品方面的用途 | 第11-12页 |
1.3.2 L-异亮氨酸于医药方面的用途 | 第12页 |
1.4 L-异亮氨酸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纸层析法 | 第12页 |
1.4.2 薄层层析法 | 第12-13页 |
1.4.3 化学比色法 | 第13页 |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 | 第13页 |
1.5 L-异亮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3-14页 |
1.5.1 化学合成法和提取法 | 第13页 |
1.5.2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3-14页 |
1.6 L-异亮氨酸的代谢途径 | 第14-16页 |
1.7 L-异亮氨酸菌种选育实例 | 第16-17页 |
1.8 营养因子及发酵条件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7-19页 |
1.8.1 碳源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1.8.2 氮源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7-18页 |
1.8.3 柠檬酸钠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8页 |
1.8.4 甜菜碱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8页 |
1.8.5 无机盐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8页 |
1.8.6 温度及pH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8-19页 |
1.8.7 溶氧量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19页 |
1.9 菌种保藏 | 第19页 |
1.10 L-异亮氨酸的生产现状 | 第19-20页 |
1.11 论文的立题意义 | 第20页 |
1.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纸层析法测定L-异亮氨酸含量的条件优化 | 第21-30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3.1 纸层析法 | 第22页 |
2.3.2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第22页 |
2.3.3 展开剂比例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4 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23页 |
2.3.5 洗脱时间与吸光值的关系 | 第23页 |
2.3.6 点样量与吸光值的关系 | 第23页 |
2.3.7 洗脱温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 第23页 |
2.3.8 L-异亮氨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3-24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2.4.1 显色剂用量的确定 | 第24页 |
2.4.2 展开剂比例的确定 | 第24-25页 |
2.4.3 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5-26页 |
2.4.4 洗脱时间与吸光度的关系 | 第26-27页 |
2.4.5 点样量与吸光度的关系 | 第27-28页 |
2.4.6 洗脱水浴温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 第28页 |
2.4.7 L-异亮氨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L-异亮氨酸生产菌株的优选及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0-40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3.2.1 实验菌种 | 第30-31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3.2.4 培养基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3.1 菌种活化 | 第31-32页 |
3.3.2 梯度稀释涂布法 | 第32页 |
3.3.3 发酵 | 第32页 |
3.3.4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3.3.5 种子培养基中玉米浆干粉添加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6 种子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3页 |
3.3.7 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4.1 梯度稀释涂布法获取单菌落 | 第33-35页 |
3.4.2 L-异亮氨酸生产菌的优选 | 第35-36页 |
3.4.3 种子培养基中玉米浆干粉添加量的确定 | 第36-37页 |
3.4.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38页 |
3.4.5 种子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L-异亮氨酸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0-53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4.2.1 实验菌种 | 第40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4.2.4 培养基 | 第4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3.1 种子液培养 | 第41页 |
4.3.2 发酵 | 第41页 |
4.3.3 L-异亮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3.4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3.5 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4.3.6 柠檬酸钠和甜菜碱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42页 |
4.3.7 菌种保藏 | 第42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4.4.1 碳源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2 氮源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3 L-异亮氨酸发酵pH的确定 | 第44-45页 |
4.4.4 L-异亮氨酸发酵温度的确定 | 第45页 |
4.4.5 L-异亮氨酸发酵转速的确定 | 第45-46页 |
4.4.6 L-异亮氨酸发酵中接种量的确定 | 第46-47页 |
4.4.7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47-48页 |
4.4.8 葡萄糖添加量的确定 | 第48-49页 |
4.4.9 L-异亮氨酸发酵工艺优化前后的对照 | 第49-50页 |
4.4.10 柠檬酸钠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50页 |
4.4.11 菜碱添加时间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12 甜菜碱添加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