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学习通的高校公共课混合式学习研究--以《中学教育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3 研究目标第11页
    1.4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第12-16页
    1.6 研究路线第16-19页
    1.7 研究意义第19-20页
2.研究现状分析第20-28页
    2.1 混合式学习研究的一般状况第20-22页
    2.2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界定第22-23页
    2.3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第23页
    2.4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第23-28页
3.“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第28-32页
    3.1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依据第28页
    3.2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第28-32页
4.《中学教育学》的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第32-42页
    4.1 《中学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第32-35页
        4.1.1 课程目标细目第32-33页
        4.1.2 教学内容分析第33页
        4.1.3 活动设计第33-34页
        4.1.4 时间规划第34-35页
    4.2 《中学教育学》课堂教学设计第35-37页
        4.2.1 教学目标第35页
        4.2.2 教学内容第35页
        4.2.3 学习者特征分析第35-36页
        4.2.4 活动设计第36页
        4.2.5 教学流程第36-37页
        4.2.6 教学评价第37页
    4.3 媒体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第37-42页
        4.3.1 移动学习工具的选择第37-39页
        4.3.2 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第39-42页
5.“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第42-57页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第42-48页
        5.1.1 课前环节第43-45页
        5.1.2 课中环节第45-46页
        5.1.3 课后环节第46-47页
        5.1.4 阶段性小结第47页
        5.1.5 第一轮修改意见的提出第47-48页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第48-53页
        5.2.1 课前环节第48-50页
        5.2.2 课中环节第50-52页
        5.2.3 课后环节第52页
        5.2.4 阶段性小结第52-53页
        5.2.5 第二轮修改意见的提出第53页
    5.3 第三轮行动研究第53-57页
        5.3.1 课前环节第53-54页
        5.3.2 课中环节第54-55页
        5.3.3 课后环节第55-56页
        5.3.4 阶段性小结第56-57页
6.“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第57-70页
    6.1 三轮行动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第57-63页
        6.1.1 课前环节第57-59页
        6.1.2 课中环节第59页
        6.1.3 课后环节第59-60页
        6.1.4 阶段性小结第60-63页
    6.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第63-64页
    6.3 学生认可度分析第64-69页
        6.3.1 调查对象选择第64页
        6.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64页
        6.3.3 效度检验第64-65页
        6.3.4 信度检验第65页
        6.3.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65-69页
        6.3.6 讨论与分析第69页
    6.4 小结第69-70页
7.研究结论第70-74页
    7.1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第70-71页
    7.2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公共课大班教学效果第71-72页
    7.3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影响因素第72页
    7.4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建议第72-74页
8.不足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附录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转课堂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
下一篇: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