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第12-16页 |
1.6 研究路线 | 第16-19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8页 |
2.1 混合式学习研究的一般状况 | 第20-22页 |
2.2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3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3页 |
2.4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 | 第23-28页 |
3.“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 第28-32页 |
3.1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依据 | 第28页 |
3.2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 第28-32页 |
4.《中学教育学》的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 第32-42页 |
4.1 《中学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 | 第32-35页 |
4.1.1 课程目标细目 | 第32-33页 |
4.1.2 教学内容分析 | 第33页 |
4.1.3 活动设计 | 第33-34页 |
4.1.4 时间规划 | 第34-35页 |
4.2 《中学教育学》课堂教学设计 | 第35-37页 |
4.2.1 教学目标 | 第35页 |
4.2.2 教学内容 | 第35页 |
4.2.3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4.2.4 活动设计 | 第36页 |
4.2.5 教学流程 | 第36-37页 |
4.2.6 教学评价 | 第37页 |
4.3 媒体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 | 第37-42页 |
4.3.1 移动学习工具的选择 | 第37-39页 |
4.3.2 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 第39-42页 |
5.“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42-57页 |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42-48页 |
5.1.1 课前环节 | 第43-45页 |
5.1.2 课中环节 | 第45-46页 |
5.1.3 课后环节 | 第46-47页 |
5.1.4 阶段性小结 | 第47页 |
5.1.5 第一轮修改意见的提出 | 第47-48页 |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48-53页 |
5.2.1 课前环节 | 第48-50页 |
5.2.2 课中环节 | 第50-52页 |
5.2.3 课后环节 | 第52页 |
5.2.4 阶段性小结 | 第52-53页 |
5.2.5 第二轮修改意见的提出 | 第53页 |
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第53-57页 |
5.3.1 课前环节 | 第53-54页 |
5.3.2 课中环节 | 第54-55页 |
5.3.3 课后环节 | 第55-56页 |
5.3.4 阶段性小结 | 第56-57页 |
6.“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57-70页 |
6.1 三轮行动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57-63页 |
6.1.1 课前环节 | 第57-59页 |
6.1.2 课中环节 | 第59页 |
6.1.3 课后环节 | 第59-60页 |
6.1.4 阶段性小结 | 第60-63页 |
6.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6.3 学生认可度分析 | 第64-69页 |
6.3.1 调查对象选择 | 第64页 |
6.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64页 |
6.3.3 效度检验 | 第64-65页 |
6.3.4 信度检验 | 第65页 |
6.3.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6.3.6 讨论与分析 | 第69页 |
6.4 小结 | 第69-70页 |
7.研究结论 | 第70-74页 |
7.1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 | 第70-71页 |
7.2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公共课大班教学效果 | 第71-72页 |
7.3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72页 |
7.4 “三三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建议 | 第72-74页 |
8.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