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提出问题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政府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政府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3.2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案例描述 | 第24-35页 |
2.1 锦江区适龄儿童入学困难背景描述 | 第24-26页 |
2.1.1 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 | 第24页 |
2.1.2 片区人口增加 | 第24页 |
2.1.3 入学户籍限制放松 | 第24-25页 |
2.1.4 片区义务教育资源有限 | 第25-26页 |
2.2 锦江区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问题案例描述 | 第26-29页 |
2.2.1 锦江区攀成钢片区情况说明 | 第26-27页 |
2.2.2 攀成钢片区教育资源配置概况描述 | 第27页 |
2.2.3 初期租借校舍带来学位紧缺 | 第27页 |
2.2.4 中期慧源校区原址扩建尚未达到规划审批要求 | 第27-28页 |
2.2.5 后期网络传播《关于攀成钢片区2017年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建议书》 | 第28页 |
2.2.6 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问题 | 第28-29页 |
2.3 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具体措施 | 第29-32页 |
2.3.1 坚决收回租借校舍 | 第29-30页 |
2.3.2 成建制就近过渡办学 | 第30-31页 |
2.3.3 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 | 第31-32页 |
2.4 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的典型性分析 | 第32-35页 |
2.4.1 避免资源闲置的“租借”管理方式 | 第32页 |
2.4.2 公众与政府的多种沟通 | 第32-33页 |
2.4.3 平衡片区义务教育资源的新视角 | 第33-34页 |
2.4.4 关注网络动态、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电子政务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锦江区教育局采取“坚决收回租借校舍”措施的效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3.1 “坚决收回租借校舍”措施的实施原则 | 第35-36页 |
3.1.1 公平正义原则 | 第35页 |
3.1.2 保障公民权原则 | 第35-36页 |
3.1.3 政策延续性原则 | 第36页 |
3.2 “坚决收回租借校舍”措施的效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3.2.1 保障适龄儿童就读权 | 第36页 |
3.2.2 保障片区资源配置均衡 | 第36-37页 |
3.2.3 满足片区居民要求 | 第37页 |
3.2.4 重建政府诚信 | 第37-38页 |
3.3 基于公共政策理论、博弈理论的分析 | 第38-40页 |
3.3.1 公共政策优化分析 | 第38页 |
3.3.2 沟通主体的纳什均衡点分析 | 第38-40页 |
3.4 “坚决收回租借校舍”措施的启示 | 第40-42页 |
3.4.1 保障公众知情权 | 第40页 |
3.4.2 重视政府诚信建设 | 第40-41页 |
3.4.3 加强法治责任建设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锦江区教育局采取“成建制就近过渡办学”措施的效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4.1 “成建制就近过渡办学”措施的实施原则 | 第42-43页 |
4.1.1 就近入学原则 | 第42页 |
4.1.2 配置效率原则 | 第42-43页 |
4.1.3 公共产品供给原则 | 第43页 |
4.2 “成建制就近过渡办学”的效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4.2.1 保障片区适龄儿童2017年就读权 | 第43-44页 |
4.2.2 解决片区学位紧缺 | 第44页 |
4.2.3 保障教育公平 | 第44页 |
4.2.4 高效合理优化使用资源 | 第44页 |
4.3 基于公共政策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 第44-49页 |
4.3.1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第44-47页 |
4.3.2 校区的非排他性分析 | 第47-48页 |
4.3.3 过渡学校的边际拥挤成本分析 | 第48-49页 |
4.4 “成建制就近过渡办学”措施的启示 | 第49-50页 |
4.4.1 跨校区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思路 | 第49页 |
4.4.2 增强义务教育法的可操作性 | 第49页 |
4.4.3 改良学区制促进生源合理流动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锦江区教育局采取“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措施的效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5.1 “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措施的实施原则 | 第50-52页 |
5.1.1 规范管理原则 | 第50页 |
5.1.2 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原则 | 第50-51页 |
5.1.3 政务公开原则 | 第51-52页 |
5.2 “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效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5.2.1 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 第52页 |
5.2.2 拓宽沟通服务渠道 | 第52-53页 |
5.2.3 政府工作公开透明化 | 第53-54页 |
5.3 基于公共政策理论的分析 | 第54-55页 |
5.3.1 措施的政策价值分析 | 第54页 |
5.3.2 锦江区教育局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的分析 | 第54-55页 |
5.4 “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措施的启示 | 第55-57页 |
5.4.1 推进政务公开建设 | 第55-56页 |
5.4.2 从政策上规范办学行为 | 第56页 |
5.4.3 接受公众合理建议和监督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经验与启示 | 第57-64页 |
6.1 锦江区教育局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责任体现 | 第57-59页 |
6.1.1 明确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的责任 | 第57页 |
6.1.2 保障义务教育配置均衡 | 第57-58页 |
6.1.3 保障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与效率 | 第58页 |
6.1.4 协调多方利益关系 | 第58-59页 |
6.2 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的经验 | 第59-61页 |
6.2.1 适时关注网络动态 | 第59-60页 |
6.2.2 官方回应消除片区家长焦虑心态 | 第60页 |
6.2.3 收回租借校舍保障片区资源配置均衡 | 第60页 |
6.2.4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入学问题 | 第60-61页 |
6.3 锦江区教育局应对攀成钢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的启示 | 第61-64页 |
6.3.1 做好适龄儿童人口登记和预测 | 第61-62页 |
6.3.2 严制不当市场行为扰乱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 第62页 |
6.3.3 积极引导公众与政府沟通 | 第62-63页 |
6.3.4 明确政府职责更好提供义务教育资源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7.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