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二、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四、课型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23-28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23-24页 |
三、认知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四、元认知理论 | 第25页 |
五、交往教学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昆明市高一地理复习课现状调查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分析 | 第28页 |
第二节 昆明市高一地理复习课的现状 | 第28-35页 |
一、教师教学情况的统计 | 第29-32页 |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 | 第32-35页 |
第三节 昆明市高一地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高一地理复习课课堂教学评价分析 | 第37-57页 |
第一节 复习课的教学评价 | 第37-38页 |
一、评价对象 | 第37页 |
二、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教学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38-50页 |
一、基于评分表教学评价 | 第38-40页 |
二、基于前后测教学评价 | 第40-45页 |
案例一《水圈和水循环》 | 第41-43页 |
案例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 第43-45页 |
三、弗兰德斯分析法教学评价 | 第45-50页 |
案例三《岩石圈地表形态》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复习课同课异构的对比分析 | 第50-57页 |
一、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比较 | 第51-52页 |
案例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 第51-52页 |
二、学生主导型与教师主导型比较 | 第52-54页 |
案例二《自然灾害与人类——洪水灾害》 | 第52-54页 |
三、对话型复习课与练习型复习课比较 | 第54-57页 |
案例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第54-57页 |
第五章 高一地理复习课的优化策略 | 第57-62页 |
一、把握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时间 | 第57-58页 |
二、加强空间思维、培养读图能力 | 第58页 |
三、增强师生互动、组织课堂活动 | 第58-59页 |
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学科联系 | 第59-60页 |
五、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过程 | 第60-61页 |
六、落实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2-64页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A 昆明市高一地理课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第67-69页 |
附录B 昆明市高一地理复习课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研究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