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源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概述 | 第11-14页 |
一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相关文章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二 《孔空声乐练习曲》相关文章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三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与《孔空声乐练习曲》结合相关文章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研究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4-39页 |
第一节 柯达伊多元身份解读 | 第14-21页 |
一 作曲家柯达伊 | 第14-16页 |
二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 | 第16-18页 |
三 音乐美学家柯达伊 | 第18-20页 |
四 音乐人类学家柯达伊 | 第20页 |
五 音乐社会学家柯达伊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相关文献研究述评(2000-2017 年) | 第21-27页 |
一 相关硕博论文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二 其他相关文章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三 重要教材与论著分析研究 | 第23-27页 |
第三节 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具体教法研究文献综述(2000-2017 年) | 第27-33页 |
一 首调唱名法 | 第28页 |
二 节奏朗读法 | 第28-29页 |
三 字母记谱法 | 第29-30页 |
四 固定调唱名法 | 第30页 |
五 柯尔文手势 | 第30-32页 |
六 体态律动教学法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中国传播实践状况文献检索与研究 | 第33-34页 |
一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培训机构 | 第33-34页 |
二 柯达伊相关比赛活动 | 第34页 |
第五节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实践状况文献检索与分析(2000-2017 年) | 第34-37页 |
一 音乐教学 | 第34-37页 |
二 舞台实践 | 第37页 |
第六节 思考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孔空声乐练习曲》在中国研究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9-52页 |
第一节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2000-2017 年)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文本分析 | 第40-50页 |
一 音乐性分析 | 第41-46页 |
二 歌唱性分析 | 第46-50页 |
第三节 价值研究 | 第50-51页 |
一 审美价值 | 第50-51页 |
二 教育价值 | 第51页 |
第四节 思考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柯达伊教学法与《孔空声乐练习曲》具体融合实践分析 | 第52-160页 |
第一节 不同调式歌曲学习中的运用 | 第52-75页 |
一 民族调式中的运用 | 第52-65页 |
二 西洋调式中的运用 | 第65-75页 |
第二节 不同风格歌曲学习中的运用 | 第75-104页 |
一 不同民族风格作品的运用 | 第75-84页 |
二 不同声部合唱作品中的运用 | 第84-95页 |
三 不同艺术歌曲作品中的运用 | 第95-104页 |
第三节 不同语言歌曲作品学习中的运用 | 第104-129页 |
一 不同国家歌曲中的运用 | 第104-112页 |
二 不同曲艺作品中的运用 | 第112-121页 |
三 不同地域民歌中的运用 | 第121-129页 |
第四节 不同唱法歌曲学习中的运用 | 第129-160页 |
一 不同戏曲作品中的运用 | 第129-140页 |
二 不同演唱方法学习中的运用 | 第140-149页 |
三 不同戏剧作品中的运用 | 第149-160页 |
第四章 反思与展望 | 第160-183页 |
第一节 教育经历的启示 | 第160-163页 |
一 关于学校教育 | 第160-162页 |
二 关于社会教育 | 第162页 |
三 关于家庭教育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写作过程的思考 | 第163-183页 |
一 数据为“基” | 第163-165页 |
二 分析为“本” | 第165-170页 |
三 教学为“点” | 第170-183页 |
结论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86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