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俄语母语者回避汉语趋向补语引申用法分析及对策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页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3-15页
        1.2.1 复合趋向补语的界定第13-14页
        1.2.2 基本义、比喻义与引申义的界定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综述第16-20页
        1.4.1 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第16-17页
        1.4.2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趋向补语研究第17-20页
            1.4.2.1 趋向补语的对比研究第17-18页
            1.4.2.2 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第18-19页
            1.4.2.3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趋向补语回避研究第19-20页
第二章 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基本特点分析第20-39页
    2.1 “上来”引申义分析第20-22页
        2.1.1 “上来”的基本义与比喻义第20-21页
        2.1.2 “上来”的引申义第21-22页
    2.2 “上去”引申义分析第22-24页
        2.2.1 “上去”的基本义与比喻义第22-23页
        2.2.2 “上去”的引申用法第23-24页
    2.3 “下来”引申义分析第24-27页
        2.3.1 “下来”的基本义与比喻义第24-25页
        2.3.2 “下来”的引申用法第25-27页
    2.4 “下去”引申义分析第27-28页
        2.4.1 “下去”的基本义与比喻义第27页
        2.4.2 “下去”的引申用法第27-28页
    2.5 “过来”引申义分析第28-30页
        2.5.1 “过来”的基本义第28-29页
        2.5.2 “过来”的引申用法第29-30页
    2.6 “过去”引申义分析第30-31页
        2.6.1 “过去”的基本义第30页
        2.6.2 “过去”的引申用法第30-31页
    2.7 “出来”引申义分析第31-33页
        2.7.1 “出来”的基本义第31-32页
        2.7.2 “出来”的引申用法第32-33页
    2.8 “出去”引申义分析第33-34页
        2.8.1 “出去”的基本义第33页
        2.8.2 “出去”的引申用法第33-34页
    2.9 “起来”引申义分析第34-35页
        2.9.1 “起来”基本义第34页
        2.9.2 “起来”的引申用法第34-35页
    2.10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与几个易混近义动词的对比第35-39页
        2.10.1 “起来”与“开始+V”的对比第36-37页
        2.10.2 “下去”与“继续+V”对比第37-39页
第三章 俄语母语者回避使用汉语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调查与分析第39-50页
    3.1 本文对“回避”的概念界定第39页
    3.2 测试性问卷中的回避现象调查第39-49页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40-41页
        3.2.2 调查对象第41-43页
        3.2.3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3.3 对回避现象的分析结论第49-50页
第四章 俄语母语者回避使用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第50-68页
    4.1 教材收录与讲解程度对回避的影响第50-64页
        4.1.1 教材选择原则第50-51页
        4.1.2 教材考察与分析的目的第51页
        4.1.3 综合类教材调查第51-56页
            4.1.3.1 《博雅汉语》综合教材分析第51-53页
            4.1.3.2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分析第53-55页
            4.1.3.3 《新阶梯》教材分析第55-56页
        4.1.4 口语类教材调查第56-58页
            4.1.4.1 《发展汉语》口语教材分析第56-57页
            4.1.4.2 《博雅汉语》口语教材分析第57-58页
        4.1.5 俄语版汉语教材调查第58-61页
            4.1.5.1 《基础汉语》教材分析第58-60页
            4.1.5.2 《新实用汉语》教材分析第60-61页
        4.1.6 考察分析结论第61-64页
            4.1.6.1 教材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覆盖面第62-63页
            4.1.6.2 教材出现情况与回避率的相关性第63-64页
    4.2 俄汉语言对比与回避的关系第64-65页
    4.3 回避原因探讨结论第65-66页
    4.4 关于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教学建议第66-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附录第72-76页
    调查问卷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拍”存在句与存在结构研究
下一篇:来华蒙古国留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