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问卷编制和现状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9-21页 |
1.1 流动儿童的概念界定和研究 | 第9-11页 |
1.1.1 流动儿童的概念 | 第9页 |
1.1.2 流动儿童面临的困境 | 第9-11页 |
1.1.3 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和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 第11页 |
1.1.4 流动儿童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 心理韧性研究的缘起和发展 | 第11-19页 |
1.2.1 概念提出 | 第11-14页 |
1.2.2 韧性品质的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1.2.3 心理韧性的模型研究 | 第15-18页 |
1.2.4 心理韧性相关的问卷编制 | 第18-19页 |
1.3 问题提出 | 第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2 优秀流动儿童心理韧性过程访谈 | 第21-26页 |
2.1 访谈对象 | 第21页 |
2.2 访谈过程 | 第21-26页 |
2.2.1 访谈方法 | 第21-22页 |
2.2.2 访谈过程 | 第22-23页 |
2.2.3 访谈整理 | 第23页 |
2.2.4 题目编写 | 第23-26页 |
3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 | 第26-34页 |
3.1 初测 | 第26-29页 |
3.1.1 被试 | 第26页 |
3.1.2 程序 | 第26页 |
3.1.3 结果 | 第26-29页 |
3.2 信度验证 | 第29-30页 |
3.2.1 克朗巴赫系数 | 第29页 |
3.2.2 重测信度 | 第29-30页 |
3.3 效度验证 | 第30-32页 |
3.3.1 被试 | 第30页 |
3.3.2 工具 | 第30页 |
3.3.3 程序 | 第30页 |
3.3.4 结果 | 第30-32页 |
3.4 讨论 | 第32-34页 |
4 流动儿童的韧性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4.1 个人力问卷 | 第34-36页 |
4.1.1 总体情况 | 第34页 |
4.1.2 男女差异 | 第34-35页 |
4.1.3 成绩差异 | 第35页 |
4.1.4 班干差异 | 第35-36页 |
4.1.5 经济差异 | 第36页 |
4.2 社会支持问卷 | 第36-38页 |
4.2.1 总体情况 | 第36页 |
4.2.2 男女差异 | 第36-37页 |
4.2.3 成绩差异 | 第37页 |
4.2.4 班干差异 | 第37-38页 |
4.2.5 经济差异 | 第38页 |
4.3 个人力和社会支持相关 | 第38-39页 |
4.4 讨论 | 第39-43页 |
4.4.1 总体讨论 | 第39页 |
4.4.2 男女差异 | 第39-40页 |
4.4.3 成绩差异 | 第40页 |
4.4.4 班干差异 | 第40-41页 |
4.4.5 经济差异 | 第41-42页 |
4.4.6 个人力与社会支持问卷的相关 | 第42-43页 |
5 结论与待解决的问题 | 第43-44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3页 |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43-44页 |
6 教育启示 | 第44-49页 |
6.1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因素研究的启示 | 第44页 |
6.2 对教育的启示 | 第44-47页 |
6.2.1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 第44-45页 |
6.2.2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 第45-46页 |
6.2.3 对社会教育的启示 | 第46-47页 |
6.3 对个人的启示 | 第47-49页 |
6.3.1 培养积极的认知 | 第47页 |
6.3.2 培养坚强的意志 | 第47页 |
6.3.3 培养远大的目标与追求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