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背景及渊源 | 第16-22页 |
(一) 孟子人性论思想对孔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6-20页 |
1. 孔子人性论的基本阐述 | 第16-18页 |
2. 孟子以“性善”论证孔子的“仁爱”思想 | 第18-19页 |
3. 孟子性善论对孔子人性论的延伸 | 第19-20页 |
(二) 孟子人性思想与战国时期的欲望膨胀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趋善论—孟子人性论的新解 | 第22-38页 |
(一) 人性论涉及的基本环节与范畴 | 第22-26页 |
1. “善”的内涵与转移 | 第22-23页 |
2. “善”的导向地位与作用 | 第23-24页 |
3. 人性与天性的差异及变化 | 第24-26页 |
(二) 基于四项环节变化的“趋向”特征 | 第26-38页 |
1. 人类自有的“性善”天性本质 | 第26-29页 |
2. “性善”促使人内心“向善” | 第29-32页 |
3. “善”的行为依托 | 第32-35页 |
4. “善”的施为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孟子趋善论的逻辑论证 | 第38-48页 |
(一) 孟子对“趋善”的表述 | 第38-40页 |
(二) 孟子趋善论对孔子人性论的延伸 | 第40-41页 |
(三) 孟子人性论中“天人贯通”对人性变化的暗示 | 第41-45页 |
1. 本善是人性的潜在导向而非原则 | 第41-42页 |
2. 性命于天道贯通的过程是实现“善”表象的过程 | 第42-44页 |
3. 孟子人性论是趋善而非本善 | 第44-45页 |
(四) 趋善论—孟子人性论传统认知中“自指矛盾”的消除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趋善论—对传统儒家性善论的理论深化 | 第48-54页 |
(一) 人具备对“善”的无意识追求 | 第48-49页 |
(二) “善”是人性变化的优选方向 | 第49页 |
(三) 人性变化方向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四) 孟子趋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互补 | 第50-53页 |
(五) “善”的作为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目标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