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2.1 婚姻关系 | 第10-14页 |
2.1.1 婚姻的含义 | 第10-11页 |
2.1.2 婚姻关系的测量 | 第11-13页 |
2.1.3 婚姻关系与心理弹性 | 第13-14页 |
2.2 家庭结构 | 第14-15页 |
2.2.1 家庭结构的含义及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2.2 家庭结构的类型 | 第14-15页 |
2.3 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 | 第15-16页 |
2.4 经济与婚姻家庭 | 第16-27页 |
2.4.1 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划分法 | 第16-17页 |
2.4.2 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衡量指标 | 第17页 |
2.4.3 社会经济地位的衡量指标 | 第17-19页 |
2.4.4 经济与婚姻关系 | 第19-25页 |
2.4.5 经济发展与家庭结构 | 第25-27页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7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4 研究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的比较 | 第28-6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8-32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2-33页 |
4.2.3 施测过程 | 第33-34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4-61页 |
4.3.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婚姻关系的差异比较 | 第34-48页 |
4.3.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家庭结构的差异比较 | 第48-61页 |
4.4 研究小结 | 第61-64页 |
5 研究二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婚姻关系与家庭结构的比较以江苏省苏北、苏中和苏南为例 | 第64-78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6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4-66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64-66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66页 |
5.2.3 施测过程 | 第66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6-77页 |
5.3.1 苏南苏中苏北婚姻关系的差异比较 | 第66-73页 |
5.3.2 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家庭结构的差异比较 | 第73-77页 |
5.4 研究小结 | 第77-78页 |
6 研究三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关系与家庭结构的影响 | 第78-112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78-82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78-81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81-82页 |
6.2.3 施测过程 | 第82页 |
6.2.4 数据处理 | 第82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82-110页 |
6.3.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第82-83页 |
6.3.2 不同社会经济个体婚姻关系的差异比较 | 第83-97页 |
6.3.3 不同社会经济个体家庭结构的差异比较 | 第97-107页 |
6.3.4 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弹性对婚姻关系的预测 | 第107-110页 |
6.4 研究小结 | 第110-112页 |
7 讨论 | 第112-119页 |
7.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的比较 | 第112-114页 |
7.1.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婚姻关系的比较 | 第112-113页 |
7.1.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家庭结构的比较 | 第113-114页 |
7.2 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的比较以江苏省苏南和苏北为例 | 第114-115页 |
7.2.1 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婚姻关系的比较 | 第114页 |
7.2.2 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家庭结构的比较 | 第114-115页 |
7.3 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7.3.1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婚姻关系的比较 | 第115-117页 |
7.3.2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家庭结构的比较 | 第117页 |
7.3.3 心理弹性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19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30-131页 |
附录 | 第131-134页 |
后记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