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四、相关概念阐述 | 第16-19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 第20-21页 |
七、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2008-2017年度网络流行语的文本分析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网络流行语样本 | 第23-28页 |
一、网络流行语样本确定 | 第23-25页 |
二、探本溯源:网络流行语来源分析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文本内容与符号分析 | 第28-34页 |
一、文本内容:公共空间中的认知与情感 | 第28-31页 |
二、符号形式:“显现性”的语言 | 第31-34页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特征 | 第34-39页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解构性 | 第35-37页 |
一、新媒体语境下亚文化抵抗性的衰落 | 第35-36页 |
二、网络流行语具备亚文化的解构性特征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边缘性 | 第37-39页 |
一、边缘性与新部落 | 第37-38页 |
二、网络流行语不会去边缘化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风格分析 | 第39-52页 |
第一节 对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风格的深度访谈 | 第39-42页 |
一、访谈设计 | 第39-40页 |
二、样本选择与访谈实施 | 第40-41页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风格类型 | 第42-48页 |
一、戏谑调侃的叛逆型风格 | 第43-44页 |
二、自我降格的解困型风格 | 第44-46页 |
三、娱乐恶搞的虚无型风格 | 第46-47页 |
四、假性亲密的逃避型风格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风格构成方式 | 第48-52页 |
一、隐喻与夸张的拼贴方式 | 第48-49页 |
二、戏仿的同构方式 | 第49-50页 |
三、反讽与恶俗化的表意实践方式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中的亚文化诉求 | 第52-62页 |
第一节 娱乐: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品味 | 第52-57页 |
一、网络流行语是娱乐性的语言文化 | 第52-53页 |
二、娱乐的功用性:从解除不安到追求享乐主义 | 第53-54页 |
三、语言娱乐本质是游戏精神的外现 | 第54-57页 |
第二节 狂欢: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体验 | 第57-62页 |
一、当下传播语境与新媒体互动情境构成了狂欢语境 | 第57-58页 |
二、狂欢的本源在于精神快感的体验 | 第58-60页 |
三、狂欢的本质是后现代的虚无与荒诞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转向下的网络流行语 | 第62-72页 |
第一节 策略转向:从标签化到自我标签化 | 第62-67页 |
一、主流文化与主流话语媒体的标签化效果 | 第62-64页 |
二、网络流行语的逆标签化与自我标签化 | 第64-65页 |
三、网络流行语的标签策略转向依托于公共话语空间的重塑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地位转向:从收编与反收编到积极对话 | 第67-72页 |
一、网络流行语话语空间的依附性到独立性 | 第68-70页 |
二、文化多元与相对剥夺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注释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附录一 | 第79-81页 |
附录二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