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电视综艺节目过度消费明星的现状与特征 | 第22-36页 |
第一节 电视综艺节目消费明星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一、专业明星的才艺展示期 | 第22-23页 |
二、平民明星的个性聚焦期 | 第23页 |
三、明星自身的过度消费期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电视综艺节目过度消费明星的特征表现——以《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为例 | 第25-36页 |
一、过度消费明星的身体 | 第25-28页 |
二、过度消费明星的形象 | 第28-30页 |
三、过度消费明星的人际交往 | 第30-36页 |
第二章 电视综艺节目过度消费明星的原因 | 第36-46页 |
第一节 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 第36-39页 |
一、消费主义文化冲击人们价值理念 | 第36-37页 |
二、消费主义文化改变节目教育宗旨 | 第37-38页 |
三、消费主义文化与明星自身特性的“契合”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传播主体的利益追求 | 第39-41页 |
一、市场化的媒介竞争环境 | 第39-40页 |
二、“收视为王”的节目评估机制 | 第40-41页 |
三、同类型节目的“争相涌现” | 第41页 |
第三节 市场需求——迎合受众的心理诉求 | 第41-46页 |
一、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望 | 第42-43页 |
二、使受众产生角色认同感 | 第43-44页 |
三、使受众获得“替代性满足”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电视综艺节目过度消费明星的负面效应 | 第46-54页 |
第一节 过度消费明星对节目本身产生影响 | 第46-48页 |
一、综艺节目品味下降 | 第46页 |
二、“剧本现象”与“刻意剪辑现象”愈演愈烈 | 第46-47页 |
三、电视综艺节目“质”“量”脱节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过度消费明星对受众产生影响 | 第48-50页 |
一、注重快感享受——削弱理性思维 | 第48-49页 |
二、模仿明星构建自身——不利于个性发展 | 第49-50页 |
第三节 过度消费明星对明星自身的影响 | 第50-54页 |
一、“前台形象”被误认为“后台形象” | 第50-51页 |
二、自身隐私被“公共化” | 第51-52页 |
三、明星呈“两极化”发展态势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电视综艺节目过度消费明星的理性回归 | 第54-64页 |
第一节 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 第54-57页 |
一、完善与明星相关的法律制度 | 第54页 |
二、重视公共领域的建构 | 第54-56页 |
三、完善节目评估机制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节目自身的发展策略 | 第57-60页 |
一、宣传明星正面形象,传播正能量 | 第57-58页 |
二、倡导多元消费,弘扬主流文化 | 第58页 |
三、注重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 | 第58-59页 |
四、慎用话语权力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明星自身的形象维护 | 第60-61页 |
一、回归专业领域、发展自身特长 | 第60页 |
二、树立自身形象,担负道德责任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受众自身应“绿色娱乐”,提升文化底蕴 | 第61-64页 |
一、受众应平衡“实用性”与“娱乐性” | 第61-62页 |
二、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注释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一:受访者基本资料 | 第69-72页 |
附录二:访谈问题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