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17-20页 |
2.1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7-18页 |
2.1.1 社会背景 | 第17页 |
2.1.2 个人经历 | 第17-18页 |
2.2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8-20页 |
2.2.1 荀子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第18页 |
2.2.2 荀子对道法墨家的批判与吸收 | 第18-20页 |
3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 | 第20-27页 |
3.1 荀子的道德教育目标 | 第20-21页 |
3.1.1 “士”:初级德育目标 | 第20页 |
3.1.2 “君子”:通行德育目标 | 第20-21页 |
3.1.3 “圣人”:崇高德育目标 | 第21页 |
3.2 荀子的道德教育内容 | 第21-24页 |
3.2.1 “化性起伪”的人性观 | 第21-22页 |
3.2.2 “义荣”的荣辱义利观 | 第22-23页 |
3.2.3 “隆礼重法”的礼仪法治观 | 第23页 |
3.2.4 “天行有常”的生态观 | 第23-24页 |
3.3 荀子的道德教育方法 | 第24-27页 |
3.3.1 “慎其独者”的自我修养法 | 第24页 |
3.3.2 “行高于知”的实践锻炼法 | 第24-25页 |
3.3.3 “注错习俗”的环境陶冶法 | 第25页 |
3.3.4 “仪正而景正”的身教示范法 | 第25-27页 |
4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27-31页 |
4.1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27-28页 |
4.1.1 提出了“教化”概念 | 第27页 |
4.1.2 论证了德育必要性 | 第27-28页 |
4.1.3 完善了德育理论 | 第28页 |
4.2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28-31页 |
4.2.1 重义轻利否认个人正当利益追求 | 第28-29页 |
4.2.2 迎合统治阶级利益束缚了人们思想 | 第29-30页 |
4.2.3 采用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主体能动性 | 第30-31页 |
5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1-38页 |
5.1 对完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 | 第31-32页 |
5.1.1 目标的层次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 第31页 |
5.1.2 目标的全面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31-32页 |
5.1.3 目标的渐进性促进人的高层次发展 | 第32页 |
5.2 对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 | 第32-35页 |
5.2.1 强调法治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 | 第33页 |
5.2.2 知明荣辱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3-34页 |
5.2.3 以礼为本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和谐观 | 第34页 |
5.2.4 重视生态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生态观 | 第34-35页 |
5.3 对拓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 | 第35-38页 |
5.3.1 注重自我反省的自我教育方法 | 第35-36页 |
5.3.2 注重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36页 |
5.3.3 加强以文化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36-37页 |
5.3.4 树立弘扬道德建设正能量的榜样教育法 | 第37-38页 |
6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